拓墾區的精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杉林月眉黃家與樂善堂為中心
張二文
台灣六堆客家聚落地區的鸞堂信仰,在日治前期的時候肇端於杉林區月眉的樂善堂,之後相繼拓展到旗山區圓潭福安堂、美濃區廣善堂,而再傳至廣善堂後的短短十年內,則又迅速延續到龍肚庄廣化堂、九芎林庄宣化堂、石橋庄善誘堂,甚至擴及到六龜區新威庄的勸善堂,鸞堂不僅保存了客家人的崇文和忠孝廉節精神,鸞堂的相關儀式亦滲入客家人的慣習中,人民節慶生活受鸞堂影響甚深。除此之外,樂善堂分別於西元1914、1929、1973年著造出刊《覺夢真機》、《妙化新篇》及《回天寶鑑》等三本鸞書,從內容中,更可窺見南北客家鸞堂信仰交流互動的文字記載,由此顯示了在當時全台鸞堂發展的興盛期中,樂善堂像是一條南北客家地區鸞堂系譜關係的臍帶。日治初期新竹及苗栗一代相當成功、影響日本殖民政府鴉片專賣利益的鸞堂戒菸活動,由於隱含了反抗日本鴉片政策的思想,加上殖民政府深怕鸞堂是種祕密結社,會與抗日義軍串連一起,所以下令日警展開了一連串的偵查、監控與取締的行動,也因此有南向拓展的需求或規避日本統治政權注意與迫害的壓力下,原活耀於苗栗、新竹一帶客家鸞堂的重要人物,如苗栗公善堂劉石思、新竹飛鳳山代勸堂楊福來,也陸續南下來到樂善堂協助扶鸞著書籍監整堂務,進而奠定了樂善堂在南部六堆客家地區鸞堂史上的先鋒地位。
月眉樂善堂的發跡與發展之由來,始於大正2年(1913年),當時由庄中耆老紳士黃錫勳,庠生林清輝,富翁吳彩恭、黃阿旺、劉文西、劉慶霑、劉阿五、鍾三妹、林月華、朱昌榮、溫發順等倡設鸞堂,並於月眉之莿桐坑山下,俗名鳥仔坑,劉阿五之宅地,假設草堂,展開了樂善堂成為地方公廟的濫觴。其中關鍵人物黃錫勳為正乩,之後其子黃福瑩亦擔任正乩,家族成員幾乎都是鸞生,也是地方公眾人物,楠梓仙月眉合新庄黃氏家族乾隆末年,由十六世祖自粵東鎮平縣來台,入墾瀰濃之竹頭背庄,依親於黃氏鄉親。十七世祖自竹頭背庄入墾合新庄,十九世祖創黃氏嘗會於楠梓仙,累積產業已超過原竹頭背黃氏家族,而躍居楠梓仙第一家族,其中黃錫勳為日治時期區長,其子黃福瑩亦擔任光復後兩屆鄉長,另子黃福欽擔任縣議員,其孫黃朝華亦擔任十年鄉長。黃氏家族從拓墾時期一直是杉林月眉地區的望族及政治世家。
日治時期杉林月眉庄的黃氏家族,是一批身分、地位與影響力不同於一般民眾的地方精英。該家族在地方上的發展過程中,運用了許多策略來建立或提高其家族的聲望與個人的身分、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菁英也會透過民間各種組織、關係或是個人情誼來建構或參與地方社會。月眉樂善堂的興建似乎正是地方社會中各種社會精英、各種力量運作、互動的核心。本研究試圖以該區的信仰中心重要寺廟—「樂善堂」作為研究地方社會的主軸,並針對一間「地方公廟」之形成過程進行探究。再研究其興起因素及發展策略時,本文所觀察的視角著重於整體性及長期性的變化,從精英家族介入參與的角色及影響等問題入手,探討樂善堂興起及發展之時空背景與社會概況,並將其置於社會經濟結構的長期發展脈絡下論述,一方面希望釐清精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之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藉此呈現出當地宗教活動的地域特色。
- 荖濃溪中游客家聚落的水神信仰調查研究(2019)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2009)
- 高雄縣客家聚落的義塚祭拜調查研究(2007)
- 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與鸞書文學之研究(2006)
- 儒宗神教鸞堂之研究─以美濃廣善堂為例(2004)
- 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