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美好的一天

杜珮詩

  • 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為發掘藝壇新秀特別設立申請展徵件展覽機制,只要作品富開創性、新意之藝術家皆為本館拔擢支持的對象。杜珮詩小姐於本館97年度徵件評審中脫潁而出,其作品以當代科技並為多數人歡迎之電腦動畫為創作媒介,她突破一般容易將動畫作品歸類為大眾文化—娛樂性的既有印象,將議題聚焦於對社會現象的關懷,並以強而有力的黑色幽默,提出對現代人生活不安狀態的種種憂慮,是新生代藝術家中少見。

杜珮詩1981年出生於苗栗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畢業之後,2005年前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藝術學院深造,獲創作碩士學位,為台灣極具潛力之新生代創作者,留歐其間作品多次受邀參與國際性展覽,包括:「阿姆斯特丹實驗電影」(荷蘭,2007)、「VAA錄像媒體影展」(塞爾維亞,2007)、「東蘭辛電影節」(美國,2008)、「第六Filmmor國際女性影展」(土耳其,2008)、「塞普勒斯國際短片影展」(北塞普勒斯,2008)、「馬里蘭電影節」(美國,2008)。曾參與聯展包括:「消費藝術」(倫敦白十字藝廊,2007)、「熱鬥二-台灣當代藝術新浪潮」(台北就在藝術空間,2008)、「文化擁擠-亞洲當代藝術聯展」(布拉克內爾南丘公園藝術中心,2009)等。

杜珮詩近期創作焦點關注於以敘事形式探討當代生活中幻想與威脅的關聯性。這次在本館展出的作品內容源自於她赴歐深造期間社會事件的觸動,2005年暑假她遠赴英國倫敦,當時倫敦剛發生地鐵遭恐怖遭攻擊的爆炸案,需每日以地鐵作為交通工具的她,在搭乘地鐵時腦際中總是不自覺的浮現電視轉播中地鐵遭攻擊乘客慌張走避的景像,甚至不斷擔心自己搭乘的車廂會在下一秒鐘突然爆炸,這些想像性的威脅在她腦袋中運轉旺盛,使她不禁思考:當災難性巨變透過媒體進入我們意識形態,不曾面對災難的我們,在想像的威脅焦慮不安的陰影中,如何面對潛在的危機?另一方面一個曾經飽受戰火襲擊,經常面對災難「真實」威脅的巴基斯坦人會跟她一樣有如此多無謂的幻想嗎?類似的經驗在你我小時候也曾經發生: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當對岸的敵人攻打過來時,我們可以如何防禦,有什麼反制策略,還有那些經常性的防空演習……,從未真正發生的威脅在腦中不停的演練,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日子卻平穩優渥,連一把槍也沒拿過。這些經驗促使她對於幻想與威脅的關聯性深感興趣,並進一步透過創作表達其思維。

這次展出的四件定格動畫單頻道投影作品,如同展名《另一個美好的一天》一般,以反諷方式歌頌追求烏托邦與幻象之新美好時代的來臨。作品《不安的旅途》與《另一個美好的一天》,皆引發於典型動畫中天真並且想像豐富的快樂世界,然而和樂的場景隨後卻在逐漸失去控制中變得荒謬,最後呈現威脅所帶來的黑暗面,寓意戰爭與全球化可能帶來災難的種種憂慮;作品《誰在乎真實》,挪用去年夏天英國衛報刊登的一張關於G8在日本一場討論糧食危機的高峰會前,食用豪華餐點的照片為文本,試圖以看似歡樂卻如劇場般的方式諷刺糧食危機下,第一世界國家仍存有的泡沫生活狀態;而作品《我們需要更多,以及更多更多更多的想像》為一分鐘的循環影像,畫面中有穿著歐巴馬T恤的小市民、受經濟蕭條影響的倫敦銀行家,以及熱愛卡漫風的台灣青少年。他們不斷的面對鏡頭招手微笑,隱約揭示今日舒適生活背後,人們對災難性巨變的不安與恐懼。杜珮詩認為對於可能發生卻無法預期之災難的過度憂慮,以及對於當人們建立起更多的防衛機制,所必須承受更多焦慮與緊張是現代人心靈深層共同的壓力。站在資本主義優勢一方的第一世界國家公民,如今需要幻像與意識形態上的英雄人物以保有安全感。而在全球化與後資本主義時代下,生活優渥的世界公民,逐漸形成一種遠離真實,並對幻像深層依賴的生活形式,是逃避以及對弱勢族群苦難的輕忽。

她的作品表現形式細膩繁複,強調手工勞動、影像挪用與小成本製作,視覺上充滿了媚俗矯飾與大量裝飾性,並多半使用定格動畫或童書插畫、較具想像特質的平面剪貼形式,刻意營造使人誤解且靠不住的天真。欣賞她的作品,一開始往往被其甜美的表象吸引,而後漸次體認作品背後隱藏的暴力與荒謬,她以戲謔嘲諷的表現手法,提出個人對人類當前種種處境的憂心。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作品明細表
文宣品
新聞稿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