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 |張韻婷|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張韻婷「可感視域——2000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實踐」計畫簡介

此計畫聚焦在二十世紀七、八〇年代出生的一群藝術家:王雅慧、李明學、陳萬仁、賴志盛以及張君懿等人,他們擅長透過形式以及媒材操作,經營一種等待觀者重新創造意義的開放場域——我們暫且稱之為「可感的場域」。他們的作品不著墨於表現性,亦非如近十年來的轉向「田野熱」等探索特定地域或歷史文化議題的創作,後者更強調群體、歷史或者民族的主體性追尋。相較於聚焦在特定的現實議題或個人私密的生命經驗探索的操作手法,他們更傾向以曲折或幽微的手法轉譯周遭的世界。若我們無法從特定議題的觀點貼近其創作想法,我們可以如何切入、解讀他們的作品?目前雖已有環繞著這群藝術家們的相關藝評文章,但有系統的疏理且鑲嵌入台灣當代藝術脈絡中的討論仍較為少見。因此,本計劃預計以他們作品所開啟的可感場域為起點,輔以藝術家的訪談,深入爬梳其作品脈絡與實踐思維,以此描繪出近二十年來,台灣當代藝術實踐場域中的特殊面向。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活動紀錄
文宣品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中文姓名

張韻婷

英文姓名

Chang Yun-Ting

作品紀錄
  • 2022/05

    《新媒體人》

得獎紀錄
  • 2003/06

    世安美學學位論文獎

展演或發表紀錄
  • 2022/10

    文章「指鹿為馬——李明學的日常神話」發表

  • 2022/11

    文章「夢與牛奶的超現實組合——2022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側寫(上)」發表:https://beauxarts.tw/press/129/biennale

  • 2022/08

    文章「俄烏戰中,思考藝術的守護、發聲與重生(下)」發表

  • 2022/08

    文章「非此亦非彼——張君懿創作與策展的雙重視域」發表

  • 2022/06

    文章「剪輯者的日常——談陳萬仁的碎片時刻」發表

  • 2021/07

    文章「不安於日常——賴志盛作品中的現實切面」發表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