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吉一歲》聲音肢體劇場

動見体

  • 《凱吉一歲》聲音肢體劇場|動見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凱吉一歲》聲音肢體劇場|動見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凱吉一歲》聲音肢體劇場|動見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凱吉一歲》聲音肢體劇場|動見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凱吉一歲》聲音肢體劇場|動見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凱吉一歲》聲音肢體劇場|動見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凱吉一歲》聲音肢體劇場|動見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當我初識 Oskar Fischinger 的時候,他告訴我,世界上每個物體的內在,都藏有靈魂;想解放這些靈魂,我們只需要拂過物體的表面,勾勒出它們的聲音……自此後多年,我始終保持著用觸摸來認識物體的習慣,我觸碰物體,使之發聲、再發聲、探索它們能製造哪些聲響。無論我到哪兒,我總是在傾聽物體。─ John Cage, 1968

《凱吉一歲》由動見体音樂總監林桂如發起,並擔任創作主持及音樂創作,邀請近年來備受注目、曾獲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擅長動力機械裝置及聲音藝術的王仲堃及動見体核心藝術家之一的編舞家董怡芬共同創作與演出。作品發想自美國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 的音樂理念,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企圖透過「解構、觀察、提問」,重新思考什麼是「聲音」的展演性,及其與裝置、肢體、劇場的互文對話。他們三人共同創作了一個帶有遊戲風格的表演作品,演出現場宛如是一個觀眾可以遊走於其間的巨型樂器,是一齣結合解構鋼琴、聲音科技裝置、音樂聲響與肢體表演的實驗性展演。

約翰·凱吉質疑並挑戰「音樂」的定義,將日常生活物件做為樂器,並將螺絲釘等物件插入鋼琴的琴弦中,以「預製鋼琴」創作音樂;後受到易經與禪宗的影響,強調表演時的「不可預期性」,實驗出各式結合機遇理論的作曲手法;更透過圖形譜等各式非正統的記譜手法,引導演奏家及聽眾對聲音進行更激進的觀察:以其經典作品4' 33"為例,透過一個在音樂廳裡進行無聲靜默演奏的鋼琴家,凱吉試圖打破長久以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存在的表演及參與關係。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新聞稿
成果追蹤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