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的神話
陳飛豪
本次展出「失效的神話」為藝術家陳飛豪近年來針對台北地區各歷史據點為基準,將時間點設定從日治到戰後,重新爬梳其歷史脈絡,藉此讓觀眾以不同的角度觀看台北的市街日常,其展出作品特色與其效益如下:
(一)三板橋的比翼塚:福爾摩莎的東洋式愛戀
陳飛豪的新作《心中雪解車》改編於日治初期發生於台北的日本妓女鳴戶與情人梅田末太郎私奔的殉情事件,兩人自縊於大稻埕後由日本文人合葬在當時的三板橋墓地(今14、15號公園),是台灣的比翼塚。比翼塚是日本特有的習俗,將生前無法結合的愛侶共葬,以求了卻其生前的遺憾。三板橋比翼塚的出現,即是這些隨著日本殖民政權而來的新住民們,將自我的文化想像與此地風土相合的獨特案例,亦可反映出台灣多元且獨特的歷史情境與社會結構。本作以日本傳統歌謠中,描寫殉情故事最為經典的《曾根崎心中:道行之段》為引,重新講述這段發生在台灣的東洋式愛戀物語,最後以三板橋戰後成為中國移民群居的康樂里的轉換作為對照,探索台灣土地的文化厚度。
(二)西門紅樓與消失的台北稻荷神社
《台北稻荷神社重構計畫》由陳飛豪追溯曾建於新起街市場舊址(今台北西門紅樓旁)附近台北稻荷神社的蛛絲馬跡,並實地訪查其分靈來源的東京穴守稻荷神社以及考究相關資料,發現兩者皆在戰後面臨被拆除遷移的命運,東京的總社之後雖異地重建,但從這兩座神社戰後的命運來看,祂們彷彿就像當時社會的縮影:做為殖民母國的日本以及殖民地的台灣,都在戰後面臨不同的統治架構中的土地分配問題。藝術家藉由本作探討了土地記憶、國族意識與歷史政治間的難以釐清的複雜關係。
(三)台灣神宮與建功神社:圓山飯店與藝術教育館
闡述政權更迭下建築與城市地景的轉換與權力運作,一直是陳飛豪相當感興趣的題材。戰後的建功神社(今國立藝術教育館)過往做為神社的功能與風貌與如今早已大相逕庭,唯一在不同治權中仍保留原先樣貌的僅剩神池,神池所彰顯的是建築本體的神聖性與自然靈性,而藝術家在作品《建功神社重構計畫》中,以檔案與影像裝置再現該建築原本所具有的莊嚴與宗教祭祀功能;而曾做為日本統治台灣政權象徵的台灣神宮(今圓山大飯店現址),在戰後遭拆除後已不見痕跡,《台灣神宮重構計畫》這件作品藉由今昔的檔案與影像,將重建出的神社建築群融入當今周遭的風貌。
(四)影響與效益
過去一百多年,不同的政權迭替造就了文化脈絡的斷裂與再聚合,城市的樣貌也因此不斷地改變著,陳飛豪以百年來曾發生在台北這座城市而被人淡忘的事件做為創作發想,希望藉由這次個展,探討歷史與當下社會情境的差異性。此次個展延續他在2016年的台北雙年展所展出的作品《家族史翻譯文件》,將歷史敘事轉化為影像,並巧妙的運用藝術作品與文字將時下社會人們所擁有的集體意識表達出來,當觀眾觀覽陳飛豪的作品時,看似用冷靜的旁觀視角閱讀著過往,實則因處在其中而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