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路線》散文創作計畫
張卉君
斷裂無處不在,發生在日常運行的每一個細節。出社會後,雖然從事像學生時期熱血社團的環境保育相關工作,但也許正因為實踐心之所向,往往過於奮力而無畏消耗自己,高強度的工作型態一不小心就陷進了線性時間的洪流裡,長久的缺乏造成身心失衡,也淪陷在憂鬱症的泥淖之中。偶然一次好奇觸摸了陶土,那溫暖、柔軟,充滿可塑性的質地,濕濕黏黏地在手掌之中印出了掌紋,用一點力道抓揉之後,又推長出各種難以描述的形狀,手中陶土時而斷落,散落的土塊幾經拍打之後,卻又發揮了黏性集合再一起,拋接於兩掌之間,漸漸圓滑成飯糰的形狀。我不禁為掌中那個隨心變化的泥團所帶來的自由,感到著迷了。和陶土在一起的日子,彷彿安頓和治療自身創傷的靈藥,在日複一日的練習之中,感受到自己緩慢的進步,隨著每一塊土重新建立對自我創造的快樂與信心,在每一團高速旋轉的坏體中自由塑形,得到寧靜與平衡。「陶藝」二字總讓我聯想到Deleuze的「逃逸」概念,當我向人說正要「去做陶」的時候,心裡浮現的同義詞即是「去出逃」。於是我每每在專注於製陶的技藝之中,一面遵循著傳統工藝的步驟,卻又在各個製成的路徑上,依隨「心」的所向所想,在各種裂縫之中尋找逃逸出常態的可能。另個角度而言,製陶本身即是我對匆忙緊湊的生活節奏、日常樊籠的脫隊、跨越與叛逃。因為唯有將雙手完全浸在土裡泥中、轆轤高速旋轉的時刻,我得以完全隔絕外界的干擾,不說話也不回應訊息,專注在與自己共舞的圓裡。拉胚機啟動帶來速度,也創造了結界,那是一個以圓為基底的世界,離心力、手的力道、轉速與施力方向,共構出「圓」的精確,卻也反映出「圓」的限制:可達成與做不到的,一一反映著慾望與能力、挑戰和臣服的內在搏鬥旅程。
陶藝作為逃逸的隱喻,不僅在物質的向度上開展出各種精神性的體悟與辯證,亦隨著作品完成的過程,陪伴每個階段之間漫長的等待與生成;這些超越成敗之外的細微心念與生命裡如同棒喝的禪意、智慧與哲思,也許無法在陶器作品上體現,卻正是文學的棲身之處。
創作者簡介
張卉君,來自山城埔里,而後愛上海洋。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碩士,現為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海上鯨豚解說員。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美濃愛鄉協進會研究員、莫拉克災後獨立報導人;曾獲葉紅全球華人女性詩獎、花蓮文學獎、海洋文學獎、鳳凰樹文學獎等,文章散見於《上下游》、《關鍵評論》、《聯合文學》、《文訊》、《鄉間小路》⋯⋯等刊物,並曾撰寫《立報》「青春探索」專欄及《聯合報》「青春名人堂」專欄。
張卉君
Chang Hui-Chung
-
2023/08
《人生有病才完整》(劉崇鳳合著)
-
2020/12
《女子山海》(劉崇鳳合著)
-
2019/09
《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吳明益、張卉君等著)
-
2017/11
《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
-
2016/11
《黑潮洶湧》
-
2014/04
《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
-
2021/04
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女子山海》
-
2020/1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後生文學獎散文組佳作
-
2019/1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108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
-
2011/08
花蓮文學獎散文組佳作
-
2009/08
98年度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論文獎
-
2008/10
第3屆葉紅全球華人女性詩獎佳作
-
2007/10
海洋首都文學創作獎散文組首獎
-
2007/05
第35屆鳳凰樹文學獎文學評論佳作
-
2006/05
第34屆鳳凰樹文學獎散文首獎
-
2023/06
「同在Be with—張卉君生活陶個展」-參展藝術家,小村日和:高雄美濃。
-
2023/05
埜 play with clay 聯展-參展藝術家,吳園公會堂展覽室:台南
-
2022/07~2022/10
2022年花蓮縣文化局「跳浪藝術季」・變化球-聯合策展人
-
2022/01~2022/02
「虎年杯子聯展」-參展藝術家,青青土氣工作室:台南
-
2013/07
美濃愛鄉協進會「十八屆美濃黃蝶祭」 總召集人
-
2013/03~2013/06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誦海:海是我們的另一片土地」 獨立策展人
-
2012/11~2012/12
澳門城市藝穗「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畫」 獨立策展人
-
2011/02
<海人誌--花蓮港漁民海洋生命經驗研究>,「黑潮研究國際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海洋暨海岸整合永續經營研究室舉辦
-
2010/09
「六龜新開災民的敘述認同」,於「從災難敘述到自我重建:八八莫拉克風災的對話與反思」圓桌論壇與談人,「返景入深林: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籌備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