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師傅的三堂課
小本書手作插畫工作室
你知道有一個職業被稱為「排版師傅」嗎?他存在的時間不太長,僅有五十年的光景。
在過去雕版印刷的年代,要完成一份紙品刊物需經過「刻」與「印」。書匠將文字以筆墨寫樣在紙張上,再交由刻工製版,經歷上版、發刀、挑刀、打空、拉線等過程,最後再讓印工完成上墨、覆紙、印刷,終於完成一份刊物。其實,可以發現這兩道工序中,並沒有經歷排版這道程序,當然也沒有排版工的存在,所以排版師傅並不在那個年代。
若從現在數位排版來談,我口中所稱的排版師傅,有一點類似今日的平面設計師。今日紙品的出版印製都有一個被稱為「平面設計師」的靈魂人物,設計師透過便捷的軟體,創作具個人意念的排版;而排版師傅沒有太多個人的發想,僅根據實際的印刷需求,完成易閱讀又舒適的版面編排,讓讀者專心於文字裡。
1880年西方傳教士將鉛活字印刷引進台灣,而相關的印刷品僅止於宗教與傳教士使用,技術並沒有在台灣散佈發展。直到日治時期,因為閱讀環境的需求與技術的轉移,印刷產業在地化,台灣開始擁有真實的話語權,完整的鑄、檢、排、印產業鏈在台灣生根,排版師傅就是在產業結構中擁有排版技能的就職者。
看似這個職業是隨著台灣鉛活字印刷的式微,隨日隱沒。實際上在鑄檢排印的年代中,排版師傅也是最不容易被發現的,某種程度他附屬於印的工序中,人數也不及在字架前的檢字師傅;然而,在擁有靈活的檢、填鉛角才能完成鉛字版的技能裡,他可以說是代表話語權實質化的操作者、漢活字印刷精髓的實踐者,以及鉛角度量衡換算的數學家。可惜的是,在進入平版印刷的年代後,這樣具有「漢活字」文化意涵的技能來不及傳承與看見,排版師傅的人數已經快速地萎縮。
此研究與調查計畫便是從排版師傅的眼與手出發,讓這個有過特殊存在,可幾近遭人遺忘的人物,聆聽他們的故事,透過影片與照片記錄報章、表格、名片、罫線等排版手法,並將排版工具中的鉛角號數系統做彙整,我們期盼將資料留下,讓後人有知道認識並能為排版做新的詮釋與註解。
小本書手作插畫工作室
2013/06/03
林欣誼
曾為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微型群聚創作工作室,善於創作圖文書,從文本、插畫、印刷至書籍裝幀,全由自己手工完成。目前專注單版印刷、鉛字排版與活版印刷,以及藝術進駐校園課程設計。連續兩年(2013-2014)擔任台北兒童藝術節創意工作坊的主持人。2014-2015年榮獲國藝會「藝教於樂_啟發創造力」補助,2016年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補助,進入螢橋國小推動以閱讀為主題的藝術教育。2018年受邀至馬來西亞美術館駐村。2019-2020年擔任文資會活印人才培訓講師,將繁複的活版印刷流程:鑄、檢、排、印,以簡單易懂可操作的方式,讓參與民眾完成自己的小誌,感受箇中樂趣與體驗職人文化。去年(2020-2021)以「紙是印成書」、「紙是印務局」教案獲「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入建成國中進行示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