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黑-看不見的光】系列-「細察光影」燈光設計大師工作坊+「光、設計與生活」講座+「光色」覺察漫步

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

  • 【光&黑-看不見的光】系列-「細察光影」燈光設計大師工作坊+「光、設計與生活」講座+「光色」覺察漫步|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一、「拾光一光、設計與空間」講座

探討光與光的使用 反思生活

有鑑於2015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為「國際光之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強調光與科技對於現今人們的重要性。光與科技發展大大改變了當前人類的生活型態,然人們對於光的認識和理解卻未能夠同步即時跟上。對現代人而言,生活中有光已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多半的人對於燈光設計卻不甚了解。究竟光的特質在劇場燈光設計、建築燈光設計中,乃至我們的周遭環境有什麼共通或是相異之處。OISTAT的「拾光」系列活動,旨在重新讓人們發覺「光」,進而反思生活。

不同領域燈光設計師 跨國交流激盪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於2015年10月4日於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拾光一光、設計與空間」講座,邀請了國際建築燈光設計師林大為、知名劇場燈光設計高一華與瓦豆We Do Group創意總監江佶洋,以及來自荷蘭的燈光設計大師漢克范德紀斯分享他們從創作過程到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透露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在專業的口譯老師同步翻譯下,無論是參加的學員或是來自國內外的講者們,同在週日下午,對總是習以為常的光大家獲得更深層的了解,也意識到時時刻刻就在身邊的光,原來乘載著無數詮釋方式;端看觀者的洞察力,也仰賴敏銳的感受力。

原定於10月3日舉行之「光色覺察漫步」,因為荷蘭講師漢克范德紀斯香港行程延遲而取消,「光色覺察漫步」並未編列預算,因此該活動取消不致影響活動預算執行。

荷蘭燈光大師漢克范德紀斯:「設計光之前先看見人」

開場的專題演講,漢克范德紀斯首先提到,在他的生涯中,每當人們詢問你是劇場燈光設計師還是建築燈光設計師,他的回答總是:我為「人」設計光。在漢克的學校,不教學生怎麼設計,而是以人為本,透過一步步地引導,帶出每個人獨特的個性。他強調身為「光」設計者,不是成天與燈具打交道,而是在創作畫面,營造氛圍。除了從人為的元素下手,自然環境也創造了不同效果提供人們靈感。雖然此次講座最大的焦點圍繞「光」本身,但是漢克也強調,色彩是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無論你是畫家、建築師或是舞台設計師,對光譜的熟悉掌握是成就每位藝術家在創作光這件事上是否能成功打動人心的一大重點。

有趣的是,漢克也分享了一張約十年前台灣的照片。介紹一家早期台灣街頭賣苦茶的小店,招牌與店面使用了綠色水銀燈與鈉燈,綠色的選擇使得整家店傳遞一種特別的氣氛。而在舞台劇或歌劇的製作上,舞者的舞步,透過不同光線的安排照射,呈現截然不同的感受。宇宙與外太空也是他曾大量使用過的素材,因在那樣的光之下所涵蓋的物種更爲廣泛。至於環保議題,漢克不諱言地表示,在使用燈光與製造美感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十分重要,因過多的燈具將造成環境上的傷害這點始終是無庸置疑的。

林大為:燈光詮釋文化 先傾聽再設計

用光如何詮釋文化?文化是一群人共同有一群興趣與思想的結合。林大為老師開頭便呼應上一場專題演講所提到,凡是設計皆為「人」所存在。一個計會有其文化,一個企業也有其文化。首先以台中捷安特總部大樓的案子開始介紹。他選用了LED燈,卻刻意隱藏LED燈的特性,反而從「腳踏車」的意象出發,天花板70公分深,佈滿藍色的光點,像是人與建築在互動。他認爲設計師沒有自己的風格,因為使用者的不同、地點的不同,風格會被物體本身反映出來。

文化,也是一種象徵。位於台中的薰衣草森林婚宴廣場-心之芳庭的企業形象原是紫色,林大為在小教堂選用了簡單的白色,藉由燈光傳遞婚姻單純簡單的意念。回憶,在文化也占了很大的部分。宜蘭櫻花陵園橋,打造生命的曲線。利用光線角度打造出漸遠與漸近,像接近死亡是新的開始還是越來越少?燈光領域一待就是二十年,對林大為老師來說,文化裡面很重要的核心議題:認同。人總在找尋自我,把自己拿掉之後,才能聽到外界的聲音;拿掉多餘的,他花了三十年。原來,我們早就在光跟文化裡面;耐心傾聽,細心觀看,先「找到自我」而後「放掉自我」。

江佶洋:「要有勇氣讓燈不動,卻要有智慧讓光色動人」

光宛如歷史容易被遺忘,故特別適合當說故事的媒材。燈光設計,不僅僅是設計,也是數學問題(需要計算電壓與照度),實則更接近哲學大哉問:探究決定光是否要明亮抑或暗淡背後隱含的意義。

「要有勇氣讓燈不動,卻要有智慧讓光色動人」,劇場出身,現為瓦豆工作室創意總監的江佶洋,為燈光設計下了如此美麗的註解。光本身兼具象徵性與隱喻性,在它明滅亮暗轉換之間,牽引著我們情緒層疊;也像記憶穿梭新舊之間。江佶洋改造阿公留下的屋子,做成工作室,廣受好評。而他也不忘提醒大家,燈光設計容易流為技術服務,在設計之下必須有更多的意涵。是與社會面對面所產生出來自然而然的結果,沒有人就沒有設計。

高一華:舞台上演人生百態 光影捕捉抽象情感

從事劇場燈光設計的高一華,透過介紹近期自己的作品。如「周先生與舞者們」的《關於活著這一件事》,利用簡單五顆鎢絲燈泡裝置,回到燈光單純的明暗與角度控制;考量表演者舞動走步,如何精準控制光線,又如何傳遞活著這件事,實為一大挑戰。《重演》,作品講述用花的一生,讓年輕人體悟生命的循環。燈光設計的過程利用清晨、正午到黃昏,同樣形成一個循環。透過光影模擬概念產生意象,人生抽象的議題經過燈光設計者之手,從土壤長出富有詩意的生命之花。

透過設計 打造更好的未來

誠然,藝術家於社會上總有許多現實考量而需要為各式各樣的案子作出貢獻,但無論是來自荷蘭的燈光大師,或是國內燈光設計領域中的佼佼者,通過每張投影片的畫面,各自逐步揭示他們對於光的切入與呈現有何特色之外;不約而同傳達給大家的是他們作打從開始前、到創作過程及之後作品完成,都在提醒在場的各位時時該思考的是,除了讓人們看得更清楚外,別輕忽身為設計師你具有改變與影響的力量,如何能為他人的生活因你的設計而更加美好。

二、拾光一燈光設計大師工作坊

由自身經驗出發,帶出每個人的獨特性

2015年10月5日至8日舉辦「拾光一燈光設計大師工作坊」,由荷蘭劇場及空間燈光設計師漢克范德紀斯(Henk van der Geest)主導,邀請台灣知名燈光設計師莊知恆和漢克一起帶領工作坊學員以光說故事,從概念分享到實際操作,學員在短短四天強調設計過程與如何呈現。參與學員領域多元,包括燈光設計師、劇團從業人員、室內設計師、建築燈光師、場館燈光技術師、舞台監督、平面設計師、應用藝術領域學生、建築系學生、表演藝術系學生等。學員各自帶來讓自己有所感的圖像、物件或音樂素材,作為設計燈光的靈感來源,在講師的帶領下,發展概念、形成故事。短短四天的工作坊中,原先彼此不熟識的學員們分成六組,深入討論彼此素材,分別呈現了3-5分鐘的燈光作品。這次的工作坊讓學員深入認識燈光可呈現的豐富層次;而原先不具劇場、燈光背景的學員也對於劇場內的燈光設計感到新鮮。不同背景的學員們彼此激盪,共同創作,激發出充滿創意的火花。

第一階段:素材啓發靈感 分組進行設計發想

「在劇場作燈光」指的不單純只是把燈具設備掛上燈桿而已,光,不同於語言或文字有既定的溝通脈絡;燈光設計以光說故事,傳達文字動作表情無法傳遞的質地,每一個設計過程都是一連串的選擇和決定。工作坊分為數個階段,並分爲六組,每組人數會因爲各自的素材以及元素不一或是背後想討論的概念分歧,而人數各有不同。第一階段「靈感啓發」&「敘事呈現」:學員攜帶一到兩樣對於個人而言別具意義的素材與其他成員分享,素材從圖像、音樂到影片,學員以文字、影像、對話、繪圖手稿等各式各樣的方式呈現他們的靈感與想法。大家所攜帶的物品應有盡有,包括一段無人聲的清音樂,用於該學員工作上正在設計燈光的劇團製作,其背後講述的主題為生與死。也有學員帶來國片愛琳娜的面具,亦有學員因本身來自高雄,受到當時氣爆事件而有感,帶來了自己的創作,紙上不規則散佈著五顏六色的顏料如氣爆之後複雜的心情。

工作坊第二階段「設計發想」:以第一階段的靈感為基礎,各組將有5分鐘的時間呈現初階段的設計想法。不同於台灣教育系統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老師示範,學生執行」等被動模式,漢克范德紀斯的教學方式較偏自由作風,讓學員有相當大的空間去主導作品最後的樣子。大家循著互相找到想合作的組員後,很快彼此找到交集後便著手開始進行討論。如遇到問題或需要被稍加提點的地方,漢克總及時向學員們解惑,也會適時以反問的方式,提醒已有燈光設計經驗的學員,切勿困於過去的設計習慣中。

深入了解燈具特色 實際排練作品呈現

第二天,進入了工作坊的第三階段「設計過程」:燈光設計與實地演練,彩排與修正。學員在技術人員的協助之下,慢慢將燈具依各自組別燈圖所畫上的組合排列,初略放到定點實際測試與感受燈光真正呈現與當初腦海構想階段的落差。午後,漢克接著帶領大家就調光器(Dimmer)的操作方式,以及燈具之間的特色與差異,作了詳細的介紹。現場設備包括燈光投射在地面沒有明顯邊界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課程師資表
研習資料
文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