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客家獅調查研究

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

  • 台灣地區客家獅調查研究|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地區客家獅調查研究|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地區客家獅調查研究|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地區客家獅調查研究|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客家舞獅何時傳到臺灣,並沒有確切的文獻可稽考,唯應與客家先民的遷臺有密切關係。早在西元1728年,苗栗客家的先民即遷移至臺灣,或許客家的舞獅習俗也跟著先民過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後,方隨著政經情勢與地方風俗的改變而於民國時期開始發展,並在民國30至50年間普遍流傳,證之水流東獅隊負責人說法與現存文物、舞法,應可推斷苗栗大湖水流東獅隊應是臺灣地區最早的客家舞獅團體。

目前客家獅團的分佈,以苗栗、新竹及屏東六堆地區的客家聚落為主,餘皆為客家居民移居所傳習。近年來由於客委會及縣市客家事務局的成立,在重視客家傳統文化的傳承下,方有甚多國小繼起組織獅隊,而以屏東縣的國小最多。

客家獅的組織,除了獅子外,尚有其他獅所沒有的大面仔與小面仔,以及表演的「草蓆」道具。獅子頭方形,嘴開很大如木盒子,故被稱為「盒仔獅」,頭上繪有王字及八卦,顏色有青黃兩種。大面仔憨厚慈祥,人稱羅漢或財神,引獅行進;小面仔狡猾如猴精,戴猴面具戲弄獅子或與大面嬉戲。草蓆是客家獅所獨有,方寸間舞弄,象徵客家人的顛沛流離與質樸克難,即使方寸間亦有我容身的地方。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資料選介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