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身‧幻境

邱國峻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妄身‧幻境|邱國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實施效益

《妄身‧幻境》展覽的期程雖然不長,但是本計劃所獲得的效益,卻比原先預期更高。可分兩方面述之:

1.展覽內容的效益:以《妄身‧幻境》為題,展出的內容亦分為兩階段,一為個人從2010年起即展開的“幻境”題材,即於日常隨時隨處的街拍,捕捉各城鄉角落間的台灣人之日常信仰,表達台灣傳統宗教中,人與神的內在關係;其中包括<走神>、<神遊之境>,與<幻境神遊>三個系列,可說是近四年新舊作品的完整展出。另一階段的作品則是展於二樓,以妄身概念所延展出的新作,是原本八仙作品計劃的轉化;亦即從不斷街拍的“幻境”捕捉,進階為對身體的虛幻性建構,探討人自身符號化與虛擬化的妄念問題。對個人效益而言,所展出的概念更具精準性;對於觀者而言,也能更理解作品的脈絡與鋪陳之層次。當然就藝術創作而言,本展覽將台灣常民文化,藉由複合媒材手法進行探討與再現,是過去攝影領域之展覽中所少見的。

2.展出形式的效益:在此展覽的形式上,除了攝影影像的多元表現之外,更融入了台灣宗教刺繡圖像;不僅開創了新的形式與風格,也藉由攝影牽引出逐漸為人所遺忘的傳統技藝,讓作品產生新舊時代的對話,更讓觀者對文化的變遷與所謂的進步,能有更深一層的省思。

特色

1.本展覽是以攝影作為文化對話的平台:

攝影影像是個人的專業與一直以來的創作主軸,但是在此次個展中,卻希望能透過攝影,形構出與不同層面之文化對話的空間。

台灣刺繡雖源自於中國閩繡,但經過近三個世紀以來「在地化」(尤其是台灣宗教風俗、藝術創作、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特有的風貌,尤其在文化使用元素上,皆是傳承或創意的來源,這與台灣活絡的廟會活動有關,一般居民總是喜歡運用代表吉祥意涵的圖像,來表達其對於未知事物之尊敬或追念。

此展覽其實是企圖藉由攝影影像與傳統刺繡對話。而我所介入的台灣傳統刺繡文化,是過去農業社會中,相當重要的工藝;作為早期喜事慶典中的吉祥象徵物,但是因為社會的急速變遷與進步,最後只有少數繡莊慘淡經營;儘管如此可以發現的是現代的台灣社會,無論是講求效率或是實事求是,人心深處仍潛藏著對未知的不確定性與對“神”的依賴或交換,因此時常可見生活中儀式般的超現實場景;也因此在刺繡的歷史中所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傳統產業或技藝的興衰,更是窺見一個時代的轉變;縱然生活風格演進、傳統習俗轉變,台灣文化中深層的渴望卻未隨消失。

2.本展覽嘗試新舊影像媒材的融合

在數位化的革命之後,攝影就進入了全新的生產與消費形態;因為相機操作的簡化與影像後製技術的發達,更讓攝影影像成為現代人的通用語彙,也代表著新時代的文化圖像。反觀傳統的刺繡工藝,因為現代科技的取代而沒落,尤其台灣社會在生活形態的轉變後;刺繡的民俗圖像更隨著時間而逐漸被遺忘:成為被時代所淘汰的文化圖騰。

我在展覽中所呈現的攝影影像,是刻意地抽離或調整過顏色的;此暗示著人的希望或理想被現實剝落的處境;然而在失去光彩的影像局部,我又刻意置入台灣傳統的刺繡符號;這種刺繡常用於台灣宗教儀式中,裝飾佛像或相關飾品,表達了對神明的敬頌與人間的喜慶。雖然在作品中,延用了這層意義,卻其實是企圖讓這些原本華麗的繡飾,在“掉漆”般的畫面中,產生欲蓋彌彰的效果,對比著攝影底圖所描繪的現實之荒涼。所以在此,刺繡可說是一種想像,將攝影中未能捕捉到的神蹟或幸福塡入,藉由它所意涵的添喜祈福,在視覺的裝飾下極力掩飾存在的不完美。

影響

1.台灣傳統宗教意象的當代詮釋

本展覽是個人攝影與台灣刺繡結合的複合媒材創作。除了個人對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聚焦之外,更藉由實際上與台南傳統繡莊合作,讓此日趨沒落的技藝與產業有了重新著力與再被關注的成效。當然除了讓觀眾重新用另一種角度觀看台灣刺繡之外,也藉此了解過去刺繡在台灣農業計會時期的意義,以及台灣現代社會快速變遷下該有的反思。

台灣刺繡不只是一項工藝技術,更象徵著過去某一時代的生活風格,與文化精神;而此文化今神在今日工商時代、講求效率的物質台灣,始終影響著常民生活卻逐漸被遺忘的情感。因此本展覽的重要影響是:讓觀眾再次藉由欣賞宗教的刺繡作品,回想過去消逝的時代;進一步思考傳統在當代所轉化出的意義與價值。

2.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本展覽也對當今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一貫邏輯提出令人思辯的迴響。

在所有傳統文化都試圖擺脫自身的過時感,成為吸引市場的新寵,而過去為了建設或進步所屏棄的事物,也確實成為現今的流行;只是這種流行,在無所不消費的今日台灣,不過是另一種鄉愁情境的體驗。許多包裝失敗的“商品”,再次被棄置;而即使創意、方向成功的產品,恐怕也早已掉失其原來的內涵或精神了;為求快捷的效率,台灣就在對歷史事物的極力吹捧與棄忘之間,讓傳統文化成為淺層的消費對象。

本展覽的作品,是希望讓台灣傳統的刺繡文化,在個人的攝影創作中有不同重生的樣貌。傳統刺繡雖然因攝影的介入而同樣改變了原來的意涵,卻保留住刺繡背後的初衷(刺繡文化的精神特質),以及藉此讓觀眾看見時代轉變間的荒謬人心,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邏輯下,尋找另一種可能。

3.當代攝影的創意實驗:

當代攝影過於方便的製造與儲存技術,讓我們不再珍惜所得到的影像。就像一般的攝影消費者因為不用再局限於拍攝當下的條件限制,可隨意後製、遊戲其中。此外,影像技術的研發,雖然讓修圖越加方便,卻也讓人越加依賴;讓看似豐富多樣的生活照,反而陷入某些規格化的設定之中。就如同越來越多手機自拍的類似角度與姿勢,其實是使用者經驗的樣板化再現。

對於影像創作者而言,雖然能藉由後製技術與創意,對過去的攝影意義提出反思;然而在面對影像軟體的制式操作問題下,數位攝影總是借助其承襲的傳統特質,雖然讓觀者的視覺經驗從現實再現的禁錮中解脫外,卻更不易形構出自己的獨特語彙。

本展覽是以攝影影像的擬真優勢,介入台灣深層的文化層面,與不同的物件、符號對話,讓攝影不止再現真實發生,更能表述內在的人心。此創作形式對於當代攝影的創作,亦具有拋磚引玉的影響。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作品明細表
新聞稿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