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中的原鄉與跨域尋根之路──部落土地與(兩廳院)室內舞台的原住民表演藝術觀察

施靜沂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評論計畫題為「變遷中的原鄉與跨域尋根之路——部落土地與(兩廳院)室內舞台的原住民表演藝術觀察」,評論節目以原住民藝術家主導、參與演出之在部落土地或(兩廳院)室內舞台的音樂、舞蹈、戲劇、行為藝術節目為主。從(半)戶外與室內兩種展演形式、狀態,展開對原住民主體世界、藝能展演的綜合賞析。

對於前兩年已撰寫過評論的藝術家、表演團體,主要觀察新的節目與過往作品有何內容與形式轉變,在未寫過評論的藝術家或表演團體方面,以在觀演過程中嘗試掌握節目核心內容與概念為主。在循著演出內容步步深入以及書寫的路上,也盼能掌握從巨觀與微觀,從整體到細節之節目設計、演出效果、作品中心思想、文本張力、語言修辭、肢體表達、典故運用、聲光效果等內涵。

歷經計畫展延,21篇評論於2024年8月發表完成。14篇為(半)戶外演出,7篇為室內舞台演出,占比為2/3與1/3,反映出在當代原住民表演藝術場域,(半)戶外、鄰接山海大地的演出有其難被取代的一面,攸關原住民族之祭儀與文化生活著重人與自然、祖靈的互動關係;以及當代原住民藝術中的「表演」,質地與內涵有不同於當代藝術、綜藝娛樂的一面。易言之,當代原住民表演藝術除了娛樂、彰顯藝能與回顧文化傳統,也兼含以「表演」為橋進行反思與批判,連結土地、表達對山海大地及祖靈的情思等多方功能。如同筆者在「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月光.海音樂會」評論文章所下的小標:「揚帆,牽源,航向自由豐盛之地」或「對話山河海萬靈,反思人類處境」等等。

本期評論的7場室內演出,包括現代舞、戲劇及以戲劇融合行為藝術的作品。攸關對性少數、原住民青年、藝術家處境與歷史創傷的關注,還有身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是否有機會不過度迎合、討好且無懼地,走出藝文與學術道路——這樣的生命與藝術哲學課題;在我的觀察中我發現,豐富的跨域展演元素背後,多攸關藝術家、舞團、樂團尋找、連結、淨化、療癒與提升的念想,在錯綜複雜的交織與相遇中,可見跨領域、跨族群、跨世代的合作與激盪,而在跨越傳統文化、祭儀的禁忌之際,也縈繞著當代原住民主體、藝術家、遺失「原住民性」之人,思辯藉由「表演」藝術,與島嶼、自然、祖靈、自我重新連結的可能。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姓名

施靜沂

作品紀錄
  • 2021/07

    「獵人」、「農人」或「海人」?神話傳說與祭儀中的竹生系卑南族與台東阿美族互動遺緒

  • 2020/05

    原住民族語言正義發展20年

  • 2016/08

    獵人的尊嚴--當代台灣原住民小說中的獵人形象

  • 2016/08

    飛魚傳說、捕魚故事與達悟海人的宗教及社會生活

  • 2014/11

    口傳文學的舊複製或新生命? 以達悟族「飛魚之神」的傳說為中心──試從文學作品、電影與紀錄片探討原住民神話傳說的當代意義

  • 2014/10

    記憶,旅程開始

得獎紀錄
  • 2013/02

    明日獵星輕小說徵文比賽-愛情主題金獎

展演或發表紀錄
  • 2021/12

    東アジア院生フォーラム論文發表

  • 2021/10

    第十二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論壇--原住民族文學的跨域現象與文化實踐的省思(與談)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