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現代音協『三五成群‧非典型』委託創作計畫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委託創作 作品簡介
1. 蔡淩蕙《琴想VI》為女高音、長笛、中胡、琵琶與豎琴
「琴想」系列的作品皆來自我對於傳統音樂與傳統樂器的思考,此系列的第一首靈感來自古琴,故名之。女高音、長笛、中胡、琵琶、豎琴這個組合,是我從ISCM-Taiwan會員的限制條件中所做的選擇,沒想到此編制正好帶有南管曲唱與上四管的影子。順著這個組合的發想,顯然琵琶和豎琴會擔任「骨」,長笛和中胡會擔任「肉」,而女高音大概會有很多的托腔和頓挫。但是琵琶和豎琴、長笛與中胡兩兩在本身音色上的對比與互補,也是我想著墨的地方。在多事的2015夏秋,希望藉此曲的寫作與發表,讓自己沈澱心情,也思考人生。
2. 謝宗仁《漸層》為兩支薩克斯管與箏
漸層,靈感來自聲音細微波動變化本身的狀態,微變之變,如同繪畫色階中微量的明度與彩度的變化。此外,音波本身的變化,具有空間感的層面效果,與一般較為線性變化的音高線條有所不同。本曲表現微分音之間的滑動所造成的不同振波,影響音色波動的不同。使之在極為有限的音高素材中,仍然能有許多變化與張力營造的可能性。
3. 李雅婷《守候》為長笛、琵琶與豎琴
此作品受現代音樂協會委託創作,完成於2015年9月。主要創作的靈感來自詩人白靈的作品《小詩三首》當中的第一首詩〈守候〉:
誰,可以恆長守候誰呢?
花,可以恆長守候枝頭嗎?
碉堡,可以恆長守候戰爭嗎?
岸,可以恆長守候海嗎?
夢,可以恆長守候你嗎?
你醒,你睡,你升,你墜
希望能藉由音樂,呈現出詩中所欲傳達之意境。
4. 蔡宜真《彷彿》為女高音、單簧管與箏
此首作品的歌詞,選自於泰戈爾作品-彷彿 的第一段, 泰戈爾的作品-彷彿-原文標題直譯為-我不記得我的母親-,但於詩的內容中,詩人泰戈爾經由聽覺、嗅學及視覺記憶,憶起與母親的美好時光。今已為人母的作曲家深刻體悟,美好的兒時記憶如此珍貴,也期盼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這樣的美好記憶,進而具勇氣和智慧來面對這個也許不是這麼完美的世界。
作曲家利用箏和豎笛多變的音色來區分時與空、記憶和現實,如箏的亂音區、豎笛的泛音和弦的模糊聲響,象徵一開始無法憶起母親的憂慮,人聲則是內心獨白,時而吟唱時而喃喃自語,並利用的童謠小星星的五度動機與中國民謠搖到外婆橋的五聲動機鋪陳連結回憶貫穿全曲。
5. 陳玠如《夏夜》為長笛、單簧管、兩支薩克斯管與鋼琴
《夏夜》為作曲家的2015夏天音樂日記。音樂從東勢林場夜裡爭鬧不已、此起彼落的蛙鬥聲開始,到埔里夜裡的閃爍螢火蟲,再到都市夜裡的刺眼霓虹燈,以及,那些因為靜夜更顯得更為張狂的人們......,最後,落花與嘆息,道出無以復加的無奈與感慨。以創作之名,回到土地的血緣之中,是身為一個作曲家,作為一個社會中最小單位的個人,渺小卻無限的反思。
本作品由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委託創作,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並由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於一百零四年十月十七日主辦之「2015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舉行世界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