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建醮-被消滅之迷信與再裝置 席時斌-竹圍工作室2009駐地創作計劃
「河海建醮_被消逝之迷信再裝置」席時斌—竹圍工作室2009駐地創作計劃
計劃實施內容
對「迷信」的自我探求與反思是席時斌為本次駐地計劃設定的標記,作者開始走訪了淡海地區民俗信仰的宗教場所,在幾周後盤桓大小廟宇,以及學習拿固定的幾支香,來走訪固定的幾個香爐,或祈求一個富足平安的生活,或期待相信能得到永生後。
作者來到淡水河邊進行觀察,思索著何種形式展現這種經驗,是否也有一種表達心意的能力,透過行為的擁有,才得以回復平靜。在淡水河邊的溝區的淤積物(垃圾)引發作者的聯想,因為它們被迫一直待在那,無法正常的流動,本性上也無法分解。他想起很久之前看到的一則新聞,有無以計數的塑膠垃圾在太平洋上形成一個渦流,淺隱在海洋中飄移,只有航行者能以肉眼覺視。
而環視整個淡水地區,無論是地景或是人的活動正進行著一個集體的變遷,無論是廣播、或是地區招牌,總是不斷宣傳著「河海新造鎮」、「建設河海」……等字眼。五、六十層的高樓,此起彼落的冒出,河岸面臨改造,整體的氣氛就像一場儀式,一個城市與人的儀式,因此作者拮取道教中,農民在農閒時設置祭壇答謝上蒼的建醮儀式,重新詮釋淡水的開發,修改河海建設的其中一個字,成為展覽主題「河海建醮」。
聽說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自己的神。黑人的神的膚色都是黑的,鼻子也是扁平的,而南歐人的神都是藍色眼珠,膚色紅潤。假如馬、牛、獅子也相信有神,而且也能夠繪畫的話,那麼毫無疑問他們一定以馬、牛、獅子的形象來畫出它們的神像。那沒有生命的塑膠垃圾的神又是怎樣呢?
作者以大量常民素材,以及收集黑色低廉的塑膠物,化學的,漆或膠,在展前作了六幅新畫作,加上以往將葬禮為標記的一小部分作品,以及現場進行的裝置,以現地製作的方式開始這場展覽。
計劃實施特色及影響
本計劃採駐地創作方式進行,作者在展出期間皆在現場進行創作,時而改變作品,或添加新的元素,使的展出作品隨著時間進行變化,正如作者想呈現的主題「變遷中的淡水,人工與自然的衝突與反應」。
並在作品中以大量人工塑膠物,化學品,與唯一的自然材質「水」進行互動。以在本地區的生活經驗,呈現多樣繁複的裝置/雕塑,與平面作品。
由於作者在展出期間皆在現場,與參觀者直接互動,並進行作品與環境議題的討論,獲得良好回響,並受到邀請直接參與竹圍地區數個正在進行的環境與社區活動,並計劃參與2009淡水藝術節,協助地區居民進行遊行花車的製作,以及其他社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