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一村

  • 寶島一村|表演工作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寶島一村|表演工作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寶島一村|表演工作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寶島一村|表演工作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寶島一村|表演工作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寶島一村|表演工作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寶島一村|表演工作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演出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不說就很可能會隨即消逝的故事。

1949年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的六十萬軍人、軍眷是中國近代史上僅見的一次民族大遷徙,在人類歷史中也算一次巨大的遷移。當時為解決新移民的居住問題,政府興建不少臨時性的眷舍予以安置。這批當時被視為戰敗外來者的新住民,帶著反攻大陸的期望,在這些眷村中居住下來。

所謂「族群融合」,對這一大群飄洋過海、離鄉背井的人們而言,必須從自己周遭開始做起才行。眷村中住著來自中國四面八方各省各民族的人們,方言也不同,生活飲食更是大不同。大家共同擁有的,是共同的貧窮、共同的苦難、共同的鄉愁。

這一個龐大多元卻又被歸成同一族群的人們,從離家、到想回家、到「這裡就是家」的過程是一段動人而特殊的歷史,屬於台灣,屬於華人,屬於人類。到如今,雖然全台眷村已經幾乎拆遷完畢,從竹籬笆內出來的人才遍佈社會各行各業,直接把眷村的特殊能量與人生價值觀注入到台灣社會中。

近年來,來自嘉義眷村的著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致力於眷村文化的保留,包括紀錄片的拍攝、參與各地的眷村文化活動、連續劇的籌備等。其中,就是即將展現在各位眼前的舞台劇《寶島一村》。創作過程的前期,主要是王偉忠花了將近兩年時間不定期向賴聲川說故事,不定時於台北市無固定處一一說出他從小的眷村經歷,所有的鄰居,他們的個性,他們的遭遇,賴聲川像是聽了王偉忠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樣,著手努力創造出一部對得起這段歷史的舞台劇。

社會上對賴聲川、王偉忠這兩大才子的創意合作普遍充滿期待。創作過程中,劇場界、演藝界許許多多演員自動報名,希望參與《寶島一村》的演出,投入自己的生命回憶,包括來自眷村的金鐘影帝影后屈中恆、萬芳,及與眷村感情濃厚的郎祖筠、那維勳、劉亮佐等。有著眷村爸爸的胡婷婷一接到演出邀約,立刻放下許多電影工作,而相聲瓦舍乾脆改變自己年底演出行程讓靈魂人物馮翊綱、宋少卿參與演出。

「寶島一村」是虛構的名字,位於嘉義某地的空軍眷村。經過賴聲川規劃的創作性排練期,王偉忠回憶中的眾多人事物化成《寶島一村》舞台上的三家人所經歷的50年生活。這是眷村的故事,也是台灣的故事。希望《寶島一村》散發出的生命力能讓我們更珍惜我們的歷史、及我們的生命。

民國三十八年,將近兩百萬人從大陸飄洋過海到台灣,形成人類歷史中罕見的大規模遷徙,創造出近代世界歷史中少見的特殊多元社會。其中有七十多萬軍人帶著眷屬,集中居住在臨時搭起的簡陋村莊裡,這也就是「眷村」的由來。

這些第一代眷村居民,在極為困頓的情況下來到陌生的地方,從早期的思鄉到後來的落地生根,為台灣近代的發展增添了更多元的色彩。第一代的眷村人艱苦奮鬥,顛簸適應;第二代的眷村人則在此大熔爐中,逐漸成長;而這一頁頁的歷史,個中雖然有許多的挫敗,但也孕育了縱橫於台灣政治、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等界的眷村菁英。台灣的眷村故事,除了反映著新一代移民的汗與淚外,也展現了本土居民的包容及奮鬥。

因此,在台灣各地的眷村大多被拆遷或重建之際,我們希望能在眷村豐富的素材中解構出屬於全人類的故事。

《寶島一村》是台灣南部一個根據現實但虛構的眷村。 劇情是從《寶島一村》正面臨拆遷開始,從今日的拆遷廢墟中,舞台場景轉變,回到民國三十九年,《寶島一村》第一次過年。該劇焦點放在兩家眷村家庭的三代人物上,以五十多年來的台灣歷史作為背景,主角人物從五零年代的來台定居,歷經六零年代的適應,七零年代的成長,到八零年代的經濟起飛,九零年代的解嚴開放,劇情最後會回到今日《寶島一村》面臨拆遷,主角人物在面對物換星移的感嘆下,舉辦了一場溫馨的告別晚會,全劇在歡笑與淚水中,在濃濃的感恩氣氛中結束。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