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賞梨園 陳三五娘之賞花 留傘 審陳三
江之翠劇場
演出內容
《陳三五娘》又名《茘鏡(枝)記》,於明代時期相當著名小梨園戲,小梨園又稱「七子班」,以愛情戲見長,文詞典雅,曲調纏綿,表演細膩,以演出其中三折戲〈賞花〉、〈留傘〉、〈審陳三〉。
大致的劇情為:陳伯卿,泉州人士,其兄在廣州任官,陳三送嫂往廣南會兄,路過潮州,於元宵燈會上巧遇五娘。經向李公打聽,得知其姓名及其住所,便假扮為磨鏡師父,入黃府打磨黃家之傳家寶鏡,俟寶鏡磨好,陳三故意將之打破,佯稱無錢可賠償,便簽下賣身契三年,留在黃府為奴,實則為親近五娘,以便近水樓台先得月。
在陳三的追求過程中,五娘雖然也對陳三情有獨鐘,卻因身份羞於表達愛意,以致陳三認為五娘對他毫無感情,遂憤而收拾行囊,意欲返鄉。此際,五娘的貼身婢女待益春得知,急忙趕往挽留,並告知五娘亦對他心藏愛意,於是陳三決定留下,俟機共偕良緣,最後經過一些波折還是如願娶到五娘。
其中演出折子〈賞花〉、〈留傘〉、〈審陳三〉的劇情為:〈賞花〉自潮州元宵燈下相遇,陳三與五娘暗自心許。後又經五娘繡投下茘枝手帕,向陳三表明心跡,陳三遂打破黃家寶鏡,賣身為奴,以期親近佳人。孰料黃家已允林家親事,五娘有口難言。是日五娘偕益春遊花園,眼見殘春恍惚,不禁觸動閨女傷懷,益春乘機借物喻人,使五娘吐露心曲,含蓄表白對陳三之愛意。
〈留傘〉陳三在黃家待了二年多,苦無機會向五娘傾訴愛意陳三心生一計,自願幫益春捧盆水,陳三終於可以進入閨房,與五娘互訴情衷。不久,益春進門,五娘一見,反羞成怒,而將陳三趕走,陳三生氣、失望之餘,決心離開黃家。五娘心知不妙,便命益春前往留傘,藉著留傘來留住陳三的人,最後透過益春的巧言妙語,陳三了解五娘的矜持,便回頭繼續留在黃家。而在益春留傘的過程中,益春趁機羞赧地向陳三提起自己的心意,陳三才知道原來益春也對自己有意思,於是答應益春的婚事,同時收納五娘和益春,享起齊人之福。
〈審陳三〉林家前來逼親。陳三見機不妙,要求五娘與他私奔 ,林家知道陳三與五娘私奔之事,乃報官捉拿陳三,其中辦案過程貪官蕭知州收了林大的錢,必須將陳三收監,但卻不知足想要在五娘與林大之間周旋,貪瀆更多的金錢,但到底有沒有成功呢?
演出特色
- 三折經典折子戲細緻的身段以及唱腔,讓民眾可以輕易分別此戲種的特別性,是與其他戲種有所分別,讓民眾能重新認識梨園戲的特色。
- 古代的官階與身份地位也是戲裡很重要的一部份,生活化的表現情節就宛如發生於現代,使民眾也可思考以歷史借鏡。
- 此次〈審陳三〉一折有特殊的丑角戲碼,尤其是知州與師爺間的對話,官話與民間俗話的翻譯間的趣味性,是別有一番風味,也是梨園戲的一大特色之一。
- 此次演出也讓觀看的民眾認識到古老文化藝術的優美,流傳累積的文化背景不亞於國外傳入的歌劇或古典樂,也讓台灣民眾可以開始重新認識台灣的文化,重視這塊文化的成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