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的廚房守則》舞臺劇—2020巡演
表演家合作社劇團「《媳婦的廚房守則》舞臺劇—2020巡演」演出成果與效益
一、藉由客家族群與陸配的故事探討臺灣在地的情感分歧與食物記憶的共識
近年來臺灣地區「陸籍配偶」隨著時日而劇增,其發生原因除了因國際的經濟脈絡影響,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內部結構也就構成了陸籍配偶現象的形成因素。也只是因著臺灣與大陸間日益頻繁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所致,然而,這個現象仍無法改變台灣公私領域對她們身分的理解。
約略來說,這顯示了兩地客家人的社會處境及生存條件,語言與食物便成為一種最好的凝聚手段與穩定性的工具。在《媳婦的廚房守則》舞臺劇的主人公必須試著融入夫家並成為接待社會共同體的一員,或因彼此的飲食習慣都會隨著夫家之喜好,產生某種程度的瞭解與適應,即使就實際層面而言,這部份還是有所差異,但是在對於氣味(舌尖的味道)的追求而產生劇場裡的生命體驗。
二、多種語言交集,呈現臺灣當代社會風貌
《媳婦的廚房守則》舞臺劇是由福佬人、客家族群、新住民(陸配)與曾經在中國大陸工作的臺商所建構,經由情節設計,言語轉換時而表達融合或對立關係,觀眾可以意識到語言對於人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廣東語系、客家語系,系出同源,卻走上不相同的脈絡與性格,一來隱喻戲中兄弟的情節。在菜色上一廣一客,也成為這對婆媳對話與對峙的場域。同時劇本也顯現新、舊社會的變化。新一代年輕人對於母語與第二語言的不輪轉及偏頗狀況,反映當代社會極為忽略的文化培養,而老一代擅於引用各方言俗語,則巧妙引出客家族群的智慧。
三、現代戲劇與電子音樂跨域合作的亮點
在現代戲劇的表演基礎上,《媳婦的廚房守則》舞臺劇大膽地將電子音樂、搖滾樂、噪音音樂等不同音樂類種並陳,讓演員的台詞與動作流暢地在「現場演奏的音樂」間流動,不會突兀也沒有卡卡的感覺。本製作將與王品心老師、Go Go Machine Orchestra跨域合作,該樂團入圍「2018金音獎最佳現場演出」,且多次於國際流行品牌的活動中演出,在電子音樂的成就與展演內容的配搭上有豐富的經驗。
《媳婦的廚房守則》舞臺劇的角色之一設定為海歸的音樂家,在戲劇中將演奏小提琴旋律的片段,屆時將與樂團搭配,不僅對劇情有提點式的詮釋作用,也可幫助觀眾沉澱情緒。就好比故事中不同方言的使用,器樂上合璧演出,有如兩代媳婦的異中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