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一詞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做為日本推動的新政策外,也成為台灣大力施行的方針,打造以人為核心,透過復甦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回流,達成均衡台灣的目標。期盼改善國家長期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地方青壯年人口外移、城鄉發展不均等社會隱患。因此藝文、經濟、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團體、企業、團隊皆著手深入研究,致力尋找一條永續經營之路[1],期望家鄉持續生機蓬勃發展。像是濕地股份有公司與台北國際藝術村合作規劃「2017街區藝術祭—鏘條通&新條通樂園」,進行「大正町-藝文復興街區計畫」,與多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替前身為大正町街區的林森商圈六條通量身打造展覽作品、表演藝術,並進駐到各種藝文或公共場域中,使人們有機會透過不同角度重新體驗生活,也為街區帶來全新轉型。用歷史的鏡頭讓街區原有的獨特年代氛圍、文化底蘊呈現,擺脫大眾對其現有的既定印象。亦或以「人」為核心,結合自然、文化、飲食,重新喚起人們對家鄉土地的情感及認同。跟著星濱山工作室創立的星濱海港學校,進行自然踏查。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星濱海港學校—『藝術、田野、創造』駐港串串計畫」,邀請藝術家與社會學者、環境教育工作者等不同專家設計多樣性的動腦及手做課程,讓大眾用藝術出發,從基隆的地理環境、生態人文等不同方向認識基隆,展開一場與大地的對話。從心雕居館的「苑景藺編工藝創作學堂—發想×設計×生產×銷售的共享循環」中,了解苑裡藺草的生長及發展軌跡。來到編織工藝學堂,跟著工作坊的各種手做課程,體驗藺草的魅力,讓不同年齡層對藺草重新認識,以產品設計串聯地方的文化、居民並活絡產業,像是小農可以持續種植藺草、年長者的藺草技藝繼續傳承,民眾更了解藺草這項工藝,打造正向的發展循環同時活化在地經濟。以「農業」來一場慢活之旅,跟著美好食代股份有限公司「美好藝術—慢城小鎮專業藝術空間平台」,策辦的春夏秋冬時令展覽、舉辦工藝工作坊、手做課程、戶外田野巡禮等系列活動,串連鳳林的農業與藝術,引領民眾了解鳳林的文化、歷史、環境、飲食,用休閒的方式在日常中感受與感知,體驗食農與藝術交織出新的火花。

地方創生在台灣已發展成自己的樣貌,奠基在過去社區總體營造與農村再生的政策上,從單純改變一個社區擴大到改善鄰近鄉鎮為一個單位。將藝術、環境、文化、產業、教育等領域連結,為地方青年返鄉就業、提升在地民眾生活、傳承歷史文化等,開創地方生活圈。同時導入企業投資與品牌經營的概念,形成產業發展、人力延續、地方品牌相互影響的三角關係,共創地方永續發展的藍圖[2]

 

文編/潘雅惠 Banner設計/I-Chyi Chang

 

註釋

[1] 微笑台灣編輯室(2022年1 月10日)。〈地方創生是什麼?定義、案例、行動一次掌握。微笑台灣台灣味觀點〉。微笑台灣。網址: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5145

[2] 廖順福、許玲瑋(2019 年11 月8 日)。〈地方創生大哉問。遠見雜誌話題時事〉。遠見雜誌。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6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