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徐紫芸 Banner設計/王景銘

如果藝術脫胎自生活,是創作者對身體、物件、時空等現實生活元素的捏塑揉合,那藝術節則無異是一大型的集體嘗試,它走入人群,以生活場景為舞台,在一段特定的時期內,帶給民眾高濃度的感官體驗。透過人與人的相聚,藝術節重新編織起藝術與生活的連結,將藝術還諸於生活,歡慶其民主與包容。

本期的藝點報報將帶領大家認識由民間藝文團體策辦之藝術節,看看這些藝文團隊如何透過藝術節的經營,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深化其與觀眾市場及在地社群的連繫。

偶戲是靈活、親和具凝聚力的藝術,飛人集社劇團「超親密小戲節」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利澤偶聚祭」都以偶戲為藝術節焦點。「超親密小戲節」自2010起創立,至2018年已辦理6屆。小戲節帶著觀眾自正規劇場空間逃逸,引領觀者穿梭巷弄,細密感受台北市各區域的文史特色,並用偶戲及物件小戲營造旅途中的亮點與驚喜。「利澤偶聚祭」則自2017年起舉辦,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立足於宜蘭五結鄉,在逐步落實村落生活美學的同時,亦透過偶聚祭的策畫,放眼國際。偶聚祭每年邀請國際偶戲藝術家帶來作品與台灣藝術家交流,並搭配工作坊、講座、展覽、市集等活動,於秋季慶祝當代偶戲的豐收。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則以台北大稻埕區域為腹地,每年10月結合在地文化單位及商家,舉辦主題節目、展覽、工作坊、講座及扮裝遊行等多項活動,並邀請國際藝術工作者駐地創作。大稻埕國際藝術節連結了藝文觀眾、遊客、在地商家,創造傳統與當代文化的匯聚、藝術與商業的兼容並蓄。EX-亞洲劇團則將跨文化劇場美學實踐帶至苗栗,2016年起舉辦的「亞洲假日劇場戲劇節」結合飲食、藝文講座與戲劇演出活動,並透過場館的多角化經營及鄉里動員的宣傳模式,持續累積在地藝文人口,讓藝術和鄉親沒有距離。

除了具在地紮根、活化區域特色的效果,藝術節亦是作品推廣及市場行銷的利基:台灣近年興起音樂劇熱潮,許多大型劇團紛紛投入音樂劇製作與開發。在國際、國內市場夾擊下,刺點創作工坊主辦的「大城小肆音樂劇節」便以推廣「中小型原創作品再製」為目的,串聯、共享行銷及製作資源,為中小型音樂劇作品發聲,創造產業機會。而三十舞蹈劇場的「相遇舞蹈節」亦是以觀眾開發為策展核心,透過與商業團體的場地結盟及行銷合作,以舞蹈節高密度的宣傳突破過往由各舞團單打獨鬥的局面,爭取市場大眾對台灣當代舞蹈創作的注目。

節慶活動的策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並經長期的在地紮根與區域營造方能蘊生效益,是以這些由民間藝文團體經營辦理、逐步累積之藝術節,其努力與成果更顯得彌足珍貴。在藝術節一段又一段的時空體驗中,人與人相聚,想像從生活逃逸,藝術製造了與奇異的相遇,Arts to everyone,歡聚吧!藝術的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