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

創作社劇團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少年金釵男孟母 2010經典再現|創作社劇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創作社劇團《少年金釵男孟母》2010經典再現

一、演出內容簡介

1. 1912年(民國元年)至1915年,閩中

「南風」(男風)盛行的閩中地區,秀才名士許季芳育有一子,妻則因產澇亡故。季芳後與美少男尤瑞郎相戀,尤父要求重金下聘,以解家困。季芳於是變賣家產,聘娶瑞郎回家,並共盡孝道,奉養尤父終老。瑞郎感念季芳情義,自宮以表堅貞,兩人誓守終生。

好景不常,正當許尤沈浸在愛情之際,季芳舊愛——同時也曾追求瑞郎的南風者陳大龍,因妒構陷季芳「私養閹童、擅立內監、圖謀不軌」。季芳被拘捕至法庭公審,法官忌南風,反欲酷刑罰瑞郎,眾南風者圍觀,爭睹瑞郎美色。季芳勇救瑞郎,卻經不起棒刑而死,臨終向瑞郎託孤,並囑遷走他鄉,遠離南風者。

2. 1959年至1964年,台灣

改名瑞娘的瑞郎,與喜著男裝的表姊肖江,如父如母合力撫養季芳遺孤承先長大成人。瑞娘為避免悲劇重演,極力防止承先與男性友人交往,甚至效法孟母三遷。但承先終究愛上昔日仇人陳大龍的侄子,幾番轉折,瑞娘終於接受這個事實,認可了這第二代的戀情,而承先也終於清楚了母親隱藏多年的身世。瑞娘亦母亦父,獨立扶養承先為人中龍鳳,經校長薦舉,瑞娘獲頒模範母親。

二、演出特色及影響

《少年金釵男孟母》2010年口碑經典再現,在台北城市舞台上演後依舊引起相當熱烈的迴響。本劇編導周慧玲自古典取材,以十七世紀作家李漁的短篇小說《男孟母教合三遷》為本延伸改編,為這一齣十七世紀的奇觀作品,賦予了更豐富的意涵。

本劇蘊涵著四大特色:不同表演形式的交揉、不同文類的聚集、不同文化的交錯、廣大社會的文化包容。在現代劇場的本質上,本劇挪用了諸多戲曲形式與風格,見證台灣劇場豐沛的文化資源;參與演出者來自諸多領域,合作共構作品風格而不顯齬齟。文本雜揉三百五十年前的古典小說、更早的古典戲曲韻文詩歌、乃至現代戲劇的白話文體,展現台灣文學深厚的中國底蘊;多文並陳,反而更見台灣文學歷史的深度與厚度。而本劇在音樂的選用上,從南管的雅樂到黃梅調的古典通俗、再到美式搖滾與twist,這個作品令人驚艷台灣特殊的跨文化歷史情境:由中原而閩南,從美國到中國,跨文化雜處,顯現不同的跨文化情境。在主題內容上,大膽前衛的議題以通俗動人的手法呈現,面對所謂的邊緣、顛覆、挑釁,台灣社會都可以擁抱乃至親近,這個作品再現了華人社會歷史中長久被忽略的開放與包容。這樣一齣立足於經典原著,卻以現代思維與臺灣美學演繹的《少年金釵男孟母》,在亦古亦今、跨越閩台的時空圖像中,醇郁地展示了臺灣劇場獨特的人文關懷與表演創意。

《少年金釵男孟母》2010年重演,編導周慧玲以「情」為本修戲,更深化本劇動人深情。本劇硬底子實力派演員徐堰鈴、徐華謙、李易修、吳維緯、蔡柏璋、竺定誼、楊一隣七人分飾十三個角色,個個舞台魅力醞釀揮灑到淋漓盡致,較之去年2009年首演彼此之間更有默契,也因此更能細膩呈現劇中人物之間的情感流轉;其中後來加入2010年表演陣容的蔡柏璋為備受矚目的劇場編導演全才新星——在劇中一人分飾三角,對角色的詮釋別有特色。

顯示完整資訊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新聞稿
成果追蹤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