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金釵男孟母
創作社劇團《少年金釵男孟母》演出簡介
重寫三百五十年前的社會奇觀劇
本劇取材自清初戲劇家李漁的社會寫實無聲奇觀小說劇《男孟母教合三遷》。該作原為擬話本,是一種類近小說以白話寫成的通俗文類。李漁畢生創作劇本撰述劇論之餘,寫了兩集「擬話本」《無聲劇》、《十二樓》共計二十四個短篇,但在乾隆年間被視為禁書銷毀而散佚了,直到三百年後的上世紀七○年代,這些著作才從港台孤本中整理出十二個短篇而重新刊印面世。李漁當初把這些擬話本名為《無聲劇》,是將小說比喻為沒有曲律的戲劇,可不可以看作現在認知的話劇的先行者呢?
李漁一介文人,藏身歌舞曲律之陣,他的生存之道,似乎是創作許多賣弄風情搞滑稽、訴諸市井大眾升斗小民的通俗娛樂之作。《男孟母教合三遷》是他諸多「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奇觀作品之一,小說描寫「南風」(男風)盛行的閩中地區,秀才名士許季芳與美少男尤瑞郎在尤父的默許下,相戀相愛,誓守終生的故事。男主角之一的瑞郎為了報恩季芳自宮為婦,奈何好景當然不常,正當許尤沈浸在愛情之際,曾追求瑞郎的南風者陳大龍,因妒構陷季芳「私養閹童、擅立內監,圖謀不軌」。大龍父任太守,尤忌南風,反欲酷刑罰瑞郎,眾南風者圍觀,想要吃豆腐,窺少年白屁股。季芳勇救瑞郎,下獄死。瑞郎更名瑞娘,撫養季芳遺孤承先,極力避開陳大龍為首的南風者,效孟母三遷避人禍。承先長大中舉,當了縣令,瑞娘受封誥命夫人,一屆男子以女人終老。十七世紀的同志之愛,看似奇情詭譎,湖上笠翁的描寫手法卻在譁眾取寵中另有一派優雅自然。他把南風樹下一段奇異戀情,寫成一樁才子佳人的美事,使得這個四個世紀以前的舊作,如今看來新意無限。
顛鸞倒鳳的選角、以古為今的借喻
編導周慧玲於本劇採用部份性別反串的表演調度,原本看似秀才追名士的故事,有了才子戀佳人的陰影,配合原著「母子是父子」的奇情,另譜「姐弟偽夫妻」的變奏,讓十七世紀的同志之戀,呈現既同又異的性別混聲,讓圍觀者在舐血奇觀中瞥見「貞烈」的男意男情,讓旁聽眾在悠揚樂音中驚聞割股鞭肉的慘鳴,也讓匿身者在微微南風中回味不得言說的真情摯愛。
主要改編構思之一在於角色分配,讓三百五十年前的男同志劇,同時散發女同志、異性戀的變調。改編構思之二是將場景重新設定為民國元年,以及民國五十年末兩個時代:前者處於世紀之交、不中不西交雜的文化場景,那是個男人穿著女裝上街,女生又喜以男裝出場的時代,鴨舌帽配上高領鳳仙裝,雙人腳踏車穿梭在舞台上;後者則是一九五○年代末那個冷戰嚴峻、保守壓抑的年代,單人腳踏車取代了雙人腳踏車的遐想,球賽是僅有的公開肢體交會。
本劇前半循李漁足跡,後半則大量重寫原著簡短的結尾,讓李漁的膽大妄為,替上世紀五○年代的猶豫矜持衝鋒陷陣,輕觸我們與君同行的百年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