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愴傷」:文化政策、環境與日常生活

  • 文化如何「愴傷」:文化政策、環境與日常生活|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文化如何「愴傷」:文化政策、環境與日常生活|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文化如何「愴傷」:文化政策、環境與日常生活|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文化如何「愴傷」:文化政策、環境與日常生活|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文化如何「愴傷」:文化政策、環境與日常生活|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計畫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一、文化公民的培力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此一名詞開始受到廣泛討論,談論文化產業或文化政策的座談會或研討會也不在少數,但常見的談法仍大多著重於文化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創造多少產值或是以管理學式的概念來進行討論。

本計畫所執行的系列座談最大的特色在於從民眾的日常生活出發(如影視、戲劇、電影、日常空間中的次文化現象、通俗音樂、單車熱……等),漸次引導參與座談的民眾理解台灣文化產業結構上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以及這些困境與問題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何影響,更重要的是讓民眾理解台灣的文化政策在做什麼,政策的制定又有何問題。文化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因此文化公民的培力必須以民眾聽得懂的語言來談,文化公民的培力才能跨出第一步,這也正是本計畫的最主要的特點與目的。

二、與社區民眾互動

以往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所舉辦的座談內容上學術性質較濃厚,或是許多傳播相關法規的專業討論,因此吸引的群眾往往都是對傳播研究有興趣的大學生、研究生或業界人土,許多參與者也大多抱持「獲得有用資訊」(如專業或考試相關知識)的工具性使用心態,這也造成基金會在與參與者建立關係的時候遭遇很大的挫折,因此本次計畫內容的設計大幅修正,以吸引一般民眾為目標,同時在選擇舉辦座談的地點上,也改到性質較輕鬆隨性的「公園生活果菱派客來」獨立書店/咖啡屋。

根據系列活動的執行結果發現,不但地區民眾參加興趣較高,講師也因為場地的關係改變講授形式,和參與者比較像是分享與聊天的互動,反而因此激發了許多精采的討論,座談結束後往往會有學員再與講師互留聯絡方式或進一步互動。此外,在計畫執行期間,基金會與講師、學員與獨立書店間也都建立了某種程度的關係網絡,可以說是本計畫執行之後的意外獲得的附加效益。

三、激發後續行動

承接上一段的描述,座談的因緣際會,讓基金會與講師、學員與獨立書店間相談甚歡,建立了初步的關係網絡,在多次互動與討論的過程中,逐漸激盪出一些文化行動的想法,諸如發行另類文化刊物、往後活動計畫的想像(比如除了座談還可以辦哪些好玩的活動),甚至對文化政策的後續討論。

就文化的發展而言,發行另類文化刊物、舉辦更多活動可以創造更多元的文化面貌;文化政策的討論則可以持續充實文化政策相關的知識,凝聚監督文化政策的力量。因此本計畫的執行可算是開啟了基金會走入社區、與民眾互動的第一步,長期效益值得樂觀期待。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課程師資表
研習資料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