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畫2──紀錄片從業者訪談與分析 /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臺灣在1987年解嚴後,社會環境隨之走向開放,藝術、文學、電影等創作力量在題材鬆綁之下,亦開始展現豐沛的活力,臺灣紀錄片除了外在環境劇變影響外,隨著技術門檻降低、相關院校設立、電影獎項鼓舞等,促使紀錄片創作出現高潮,作品累積至今已為數可觀,並俱備相當質量。

紀錄片為電影表現形式之一,企以真實再現的方式,發掘電影更豐富的可能性,然卻長期為大眾所忽略,台灣紀錄片亦隨歲時推進持續生根茁壯,發展至今主題與內容越趨多元,除了體現外在世界真實,亦藉創作者之眼,深入拍攝事物的內在意義,多樣的詮釋角度使台灣紀錄片展現社會各殊各異的面貌,故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自2009年始,即以記錄臺灣紀錄片工作者為核心,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訪談計劃。

2009年,紀錄片工會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使第一次訪談計劃於焉展開,共訪談了12位重要的台灣中生代導演們,並將訪談內容集結成書,出版了台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愛恨情愁紀錄片》,這是第一本以台灣紀錄片導演為主的訪談專書,藉由訪談書的出版,除使不同領域的讀者一窺紀錄片工作的創作面貌之外,也藉由書中導演們詳述其創作歷程,提供給欲從事創作的朋友們一個重要的根據與參考,出版後亦獲得廣大的迴響與好評。

2011年時,本會第二次訪談計劃再次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繼續進行多位紀錄片工作者的深度訪談,但對象不再限於導演,而逐漸擴及紀錄片評論、影展策展人等範圍,共12位在深耕台灣紀錄片產業的紀錄片工作者們。並邀請影評人林木材以第一手訪談內容為部分基礎進行改寫,完成了《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一書,綜合傳記、訪談與評論的特殊敘事形式,也成功地使這些創作歷程更清晰而廣泛地引起大眾關注。

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曾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簿。」,若將紀錄片比喻為國家相簿,那麼紀錄片從業者即國家相簿生產者,故自2011年起此訪談計劃定名為「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以成套系列概念出發,希冀建立完整的台灣紀錄片從業者調查分析資料,並成為本會常態執行目標之一。故2013年至2014年亦將持續進行第三次訪談計劃,並以前兩次的執行經驗為基礎,據此調整改善,盡可能使整體計畫越趨進步與完備。此次訪談計畫共訪問了12位台灣線上紀錄片工作者,並且將受訪對象擴及至各個技術層面,諸如監製、製片、剪接、攝影、配樂等,採訪了賀照緹、林建享、郭笑芸、龍男‧以撒克‧凡亞思、蔡靜茹、許慧如、馮賢賢、劉嵩、王盈舜、楊重鳴、李念修、溫子捷等對於台灣紀錄片產業貢獻莫大者,我們持續為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的從業歷程留下重要紀錄,同時也成為學術研究重要的初始資料,並且成為紀錄片工會第三本出版品重要的內容基礎。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資料選介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