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與當代藝術空間:跨領域表演藝術評論

張懿文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舞蹈與當代藝術空間:跨領域表演藝術評論」計劃,針對實驗性表演藝術、Live Art、Happening Art和舞蹈在當代藝術空間(如美術館、藝廊、替代空間等場地)的表演藝術實驗,進行跨領域藝術理論分析和表演評論。舞蹈與美術館的淵源,自六七零年代以降,就有如德國戲劇學者Gabriele Brandstetter所說的:「如今的博物館變成劇場,而劇院也轉之成美術館」(Brandstetter, Poetics of Dance: Body, Image, and Space in the Historical Avant-Gardes, 2015)。當代興起了國際藝術展場內表演舞蹈行為的藝術熱潮,例如,在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大展——威尼斯雙年展中,附設了當代舞蹈的表演節目,而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ICI),則在紐約的年度會議中,辦了舞蹈策展人工作坊。在台灣,2016年底表演藝術聯盟與林人中合作規劃的「為了明日的合作-國際表演策展人研究交流計劃」邀請眾多國際藝術家來台,以「當代表演的空間流動」、「藝術節與展覽作為藝術型式」、「跨機構的合作與想像」為題,討論當代舞蹈表演與視覺藝術生產,去年2016台北雙年展的主題「當下檔案.未來系譜」,策展人以知識考古學的方式,爬梳藝術史,展覽許多以身體表演的行為藝術作品,進行「演繹檔案」(performing the archives)或「演繹回顧」(performing the retrospective ),透過這些身體表演,藝術家對概念性舞蹈在美術館脈絡中展演提問,重新定義當代視覺藝術理論、舞蹈表演理論、身體和行為藝術之間的關聯,上述熱潮明示在國際與台灣內,對「舞蹈進入美術館」議題的重視。

其中,針對表演藝術在當代藝術空間中的演出,與當代參與式藝術、數位表演或觀念藝術的作品,筆者(張懿文)撰寫了包含〈從文化殖民立論思考《全民共舞:舉止衝突》、《夜舞》〉、〈城市空間中的身體可能性《Break & Break! 無用之地 》周書毅身體錄像展〉、〈時間與空間多重模組《社交場——等待果陀、透明、八天兩夜與十個藝術家》〉、〈當觀眾開始思考《春之祭》〉、〈空間神聖現域感《默島新樂園》〉、〈人造真實《Render Ghost》〉、〈科技、劇場與網路紅人文化:從內爆的超真實感《這我可從沒做過》的科技哲學思考〉、《與你接觸〈同謀再現〉》、〈過渡中介之囈境《捕夢》〉、〈悟證現代性疏離《遙感城市》〉、〈與女節相遇《2017女節「育」之章、「鬧」之章》〉等11篇,並還有其他在劇院中演出的戲劇和舞蹈作品9篇。此次已為筆者第二次獲得藝評人專案補助,在寫作上已開始有自己的風格與專業,未來計劃將這兩年來21篇的評論,更為深入整理,出版成學術期刊,或論文研究來發表。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