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

張懿文

  • 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張懿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張懿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張懿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張懿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張懿文|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張懿文「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簡介

近來西方興起許多美術館內表演舞蹈行為的藝術熱潮,從一九六零年代開始,如美國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與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合作;後現代舞蹈家西蒙.佛提(Simone Forti)在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的花園演出,更近期的重要實驗則有2010年在倫敦哈維藝廊(Hayward Gallery)的展出《MOVE:Choreographing You》等,而當代最重要的威尼斯雙年展中也設了當代舞蹈的節目;在台灣,2016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透過身體表演,藝術家對概念性舞蹈在美術館脈絡中展演提問,重新定義當代視覺藝術理論、舞蹈表演理論、身體和行為藝術間的關聯。

在視覺藝術中被稱為現場藝術(Live Arts)的演出中,舞蹈研究能為此提出什麼樣的探討?策展人、創作者、觀看者和表演者的能動性,讓人思考充滿暫時性與操弄參與(modes and assignments of participating)過程中到底產生何種哲學意義?為了重新定義以時間和以空間為基礎的表演藝術,在「以時間為基礎(time baased art)的舞蹈是如何在美術館的空間中設計、製作、生產和保存?觀眾如何接受因為舞台或展廳的形式不同,而產生的不同表演結構?博物館或劇場的結構框架,對感受這些演出的知覺和評估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從以上提問出發,本研究爬梳1960年代以來後現代傑德生舞蹈劇場實驗(Judson Church)與極簡主義藝術的歷史脈絡,重新建構現場藝術與舞蹈之間的關聯性,至台灣、法國巴黎、義大利威尼斯與西班牙巴賽隆納,針對不同雙年展、當代藝術空間表演行為與藝術節進行田野調查,研究「日常生活」的「編舞」政治。

顯示完整資訊
內容摘錄
資料選介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