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
張懿文
張懿文「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簡介
近來西方興起許多美術館內表演舞蹈行為的藝術熱潮,從一九六零年代開始,如美國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與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合作;後現代舞蹈家西蒙.佛提(Simone Forti)在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的花園演出,更近期的重要實驗則有2010年在倫敦哈維藝廊(Hayward Gallery)的展出《MOVE:Choreographing You》等,而當代最重要的威尼斯雙年展中也設了當代舞蹈的節目;在台灣,2016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透過身體表演,藝術家對概念性舞蹈在美術館脈絡中展演提問,重新定義當代視覺藝術理論、舞蹈表演理論、身體和行為藝術間的關聯。
在視覺藝術中被稱為現場藝術(Live Arts)的演出中,舞蹈研究能為此提出什麼樣的探討?策展人、創作者、觀看者和表演者的能動性,讓人思考充滿暫時性與操弄參與(modes and assignments of participating)過程中到底產生何種哲學意義?為了重新定義以時間和以空間為基礎的表演藝術,在「以時間為基礎(time baased art)的舞蹈是如何在美術館的空間中設計、製作、生產和保存?觀眾如何接受因為舞台或展廳的形式不同,而產生的不同表演結構?博物館或劇場的結構框架,對感受這些演出的知覺和評估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從以上提問出發,本研究爬梳1960年代以來後現代傑德生舞蹈劇場實驗(Judson Church)與極簡主義藝術的歷史脈絡,重新建構現場藝術與舞蹈之間的關聯性,至台灣、法國巴黎、義大利威尼斯與西班牙巴賽隆納,針對不同雙年展、當代藝術空間表演行為與藝術節進行田野調查,研究「日常生活」的「編舞」政治。
張懿文「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資料選介:威尼斯雙年展當代舞蹈節也包含了電影放映和與藝術家面對面對談,讓人印象深刻的舞蹈影片是由Mike Figgis導演與編舞家Ann Van den Broek合作的作品《The Co(te)lette Film》(2010),編舞頗有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風格,透過極簡主義的重複動作來探討女性身體在搔首弄姿中被物化的客體性,透過強加重複的暴力,讓觀眾移情而不忍直視,而《The Co(te)lette Film》試圖透過導演的凝視去強迫觀者反思將身體視為物品的觀點,如影片中男性對女子的觀看、舞者撕扯衣服模擬做愛場景,堆疊的反覆讓人不安,在時間中累積中達到令人泫然欲泣的沈重,巧妙地運用攝影機的運鏡來反思性別的權力關係,是舞蹈電影中少見的佳作
張懿文「舞蹈進入美術館:跨領域舞蹈表演研究計畫」資料選介:威尼斯雙年展當代舞蹈節加拿大的編舞者Benoît Lachambre,作品《LIFEGUARD》打破了空間的限制,編舞者安排觀眾按照三組順序入場,每一組的參與者都在開放空間中,與舞者進行一系列的動作過程,從跑步、凝視、錯身等動作,在三組的重複中編舞家玩弄著「變化」的概念,結尾藝術家用掃把撫觸清潔地板,一旁的黑人女觀眾在動作中進入忘我的舞蹈境界,有著類似巫術般淨化的效果,似乎將整個作品轉化為心靈洗滌的概念,觀眾被視為劇場配置的材料,又探究了時間在空間中的移轉,這也是現場藝術的重要美學基礎:時間不再是習以為常的流逝,而是在藝術作品進行中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