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冒險》散文書寫企劃

施靜沂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計畫十八篇自傳式散文,以作者從小到大求學、工作、旅居、登山的台北、花東、中南部山域為三個軸線,分為三個PART。

PART1 「女子台北」七篇文章,從現在的自己寫起,寫一個以原住民文學藝術為專業領域的博士生、藝文工作者從就讀第一志願到當編輯、研究助理等等的歷程與轉折;由此深入探討以下社會現象與議題:華人青年女性的職業天花板與「努力」的變奏、在學生與打工生活中,遇見都市人功利刻薄的一面、爬郊山的旅程中,與新住民青年朋友的相遇相處、知識的用途與讀書的意義、從離島教師的經歷思索教育的功能、教師的角色與人生規劃。

PART2 「等待鯨魚」七篇文章,圍繞著作者近五年在花蓮台東換宿旅居、工作的經驗而寫,梳理台北人對花東的渺遠想像,思索花東旅居的可能與不可能。每篇文章除了主題,也是參訪特定部落、藝術活動的筆記遊記。內容包含:藉由一次換宿,老闆不守信用,開展出關於太魯閣戰爭歷史與太魯閣國家公園遊憩功能的反差;藉由到豐田五味屋的書店換宿,開展對地方書店、編輯工作的觀點與思考;藉由到磯崎當音樂市集攝影志工,回顧二十歲在七美辦選手之夜和園遊會的經歷;藉由到富里參加花蓮部落大學課程,回顧碩論中探討的「獵人」意象與環境永續;藉由武陵、內本鹿、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冉而山行為藝術展演、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阿米斯音樂節等部落參訪與藝術活動,進行人類學筆記般的紀錄與回饋,照見出當今部落青年、研究者對於自身文化傳統的努力幅度與整體方向。

PART3「凝望高山的臉」四篇文章,圍繞與家人自組攀登嘉明湖、玉山、雪山、合歡群峰、曾文溪流域的山岳旅行與返鄉而寫,除了稍稍回顧布農族、鄒族文化中的山,也藉由山容的照映,折射出當今人們持續關注的環境生態、登山安全與文化歷史。走進高山森林,作者對於山林萬物的認識、感知與理解,如何反應於天氣、心境及與周遭人們的互動?同時,這些篇章也透過對「朋友」、家族關係的思索回顧,彰顯出人情世故、人際社交、跨領域知識的學習與經驗之旅。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相關成果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姓名

施靜沂

筆名/別名

夜光砂

作品紀錄
  • 2021/07

    「獵人」、「農人」或「海人」?神話傳說與祭儀中的竹生系卑南族與台東阿美族互動遺緒

  • 2020/05

    原住民族語言正義發展20年

  • 2016/08

    獵人的尊嚴--當代台灣原住民小說中的獵人形象

  • 2016/08

    飛魚傳說、捕魚故事與達悟海人的宗教及社會生活

  • 2014/11

    口傳文學的舊複製或新生命? 以達悟族「飛魚之神」的傳說為中心──試從文學作品、電影與紀錄片探討原住民神話傳說的當代意義

  • 2014/10

    記憶,旅程開始

得獎紀錄
  • 2013/02

    明日獵星輕小說徵文比賽-愛情主題金獎

展演或發表紀錄
  • 2021/12

    2021 年度 東アジア院生フォーラム 論文發表

  • 2021/10

    第十二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論壇 --原住民族文學的跨域現象與文化實踐的省思(與談)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