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創作人才培育-洄游舞集NO1.-「紅鞋子」
廖末喜舞蹈劇場2008年已邁入第十九個年頭,除每年的新創作巡迴發表新作演出、校園社區藝術推廣,也致力傳承至下一代,落實提攜舞蹈創作人才;雖然面對藝文生態環境不盡理想、籌措經費困難……等困境,仍努力不懈製作展演機會,提供年輕一代創作空間,以期早日達到傳承的目的,「洄游舞集」依著此等精神而誕生,以大自然的水生魚類,不畏艱困洄溯源點,為傳承新生命而努力。
這些年輕的舞蹈創作者,生長於台南府城,是道地的府城居民,對自己生長的土地的生活習性、風土民情、文化歷史了解多少?藝術總監廖末喜希翼以府城老作家葉石濤的短篇小說集《紅鞋子》為創作主題,詮釋身為展示一名舞蹈藝術工作者對志業的執愛及對故里鄉情的關懷,集結四位南部優秀的新生代編舞者(鍾穗香、李柏金、李岱芬、董桂汝),將習自國內外各舞蹈派別精華融入個人創作風格,匯聚其智慧與舞藝,洄游自己生長的家鄉,延續南台灣的舞蹈生命。
引用葉老所言:「……唯一使我留戀的是那些縱橫交錯,猶如一張網子一樣展開來的許許多多長短不一的府城的巷子……我的回憶,總是跟某一條巷子有關。」這是葉老的回憶,也是屬於府城人共同的回憶,古都府城保存了太多台灣人純樸的古老傳統,這些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無一不是堪供編舞家創作的主題及素材,透過編舞者的思考與挖掘,將這些珍貴傳統文化資產的內涵,予發光發熱。
四位出生南部的新銳編舞家懷抱斯土斯民的情感,一如回鄉的鮭魚,以肢體線條舞出對家鄉的感懷與思念。《紅鞋子》本身即是一個非常飽滿的意象,書中所有看似獨立的單篇小說皆依相同主角簡阿淘為主軸貫穿發展而來,簡阿淘更被視為作者葉石濤的翻版,今取其中四則篇幅〈竹仔巷瑣憶〉、〈玉蘭花〉、〈紅鞋子〉、〈牆〉,四位新銳編舞家以其獨特的創作思維與眼光,充滿戲劇爆發力的肢體語言,在燈光、影像等元素渲染之下,舞者與影像的虛實之間,營造出時空交錯的舞台氛圍。
〈玉蘭花〉由編舞家李岱芬編創。舞台上三塊布幕林立,藉由三段影像投影及舞者的肢體穿梭於幕前幕後,融合交織出錯綜飄忽的時空,而瀰漫的玉蘭花香,將舞台無限延伸,藉視、聽、嗅覺等直覺感受,將觀眾與台上舞者之間做更緊密的聯結,演出也更具渲染力。
〈竹仔巷瑣憶〉由李柏金編舞。四段舞作分別代表簡阿淘自童年至長大成人階段的不同時期,發生在竹仔巷內的所有回憶。
〈紅鞋子〉則由編舞家董桂汝編創。小說中的簡阿淘在剛看完「紅鞋子」這部電影後的當天晚上被捕入獄,「紅鞋子」斷然成為簡阿淘劇變人生的重大轉折。編舞家藉由一雙紅色高跟鞋,開啟了演員與舞者間的對話,融入戲劇元素舞出簡阿淘驟變如戲劇般的人生。
編舞家鍾穗香則觀察簡阿淘的人格特質,透過其理想主義者的思維去鋪陳〈牆〉,運用德國派劇場式的演繹方式,舞臺上佈滿了象徵重重阻礙的圓凳,透過兩名舞者穿梭其間的互動,對照出飽受現實生活壓迫的簡阿淘與其內心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