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工作邊唱— 臺灣現場「林班歌/工地歌」研究計畫
「邊工作邊唱—臺灣現場『林班歌/工地歌』研究計畫」原以「林班歌」作為切入點,嘗試探問原民在林班生活情境下,歌曲、勞動和價值間的交互關係。並以林班歌的創作、歌唱與聆聽,延伸其背後延伸複雜的產業經濟、勞動歷史、聲音歷史等脈絡。惟在拜訪排灣族林班歌歌手林廣財、排灣族丹耐夫・正若、布農族烏瑪芙・巴剌拉芾等原民工作者後,團隊發現林班歌創作歷程並不全源自於林班地勞動過程。更準確的說,這些被稱為「林班歌」的即興歌唱與聆聽多數是來自於原民部落的生活模式與互動經驗。考量上述研究者及訪談對象的建議,團隊認為「林班歌」此一認識的假設,在本質上已然成為自身研究意識的盲點。因此,本計畫轉以「感知的關係— 狄倫・羅賓森的『飢渴聆聽』閱讀計畫」為研究意識。並與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位於屏東三地門的工作室合作,邀請地方原民文化工作者、研究者共讀加拿大原住民斯托洛族(Stó:lō)聲音與藝術研究學者狄倫・羅賓森(Dylan Robinson)的原住民聲音研究著作《飢渴聆聽》(Hungry Listening)。以「聆聽實踐(listening practice)」、「歌曲與表演的本體論(ontology of song and performance)」、「感知的主權(sensate sovereignty)」、「多重感知形式(multiple sensory)」等四個議題作為討論與共讀方向,共同思考台灣原住民的聆聽知識與實踐。考量團隊內漢族研究者因部落生活缺匱、原民認識謬誤而造成研究暴力的可能性,團隊研究者更進一步訪談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漢族原民藝術工作者郭悅、排灣族雙管口鼻笛傳習者余衛民、卑南族南王部落歌手吳昊恩、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汪民輝教授、鄒族原民及教育工作者浦忠勇、教育工作者方紅櫻、排灣族及魯凱族混血社會運動音樂人達卡鬧、安坡碇樂班文化藝術團團長蔣偉光等人,結合共讀會的討論與共識,產出更為適切於台灣原住民情景的問題意識。最後邀請共讀文本作者狄倫・羅賓森(Dylan Robinson)訪談回應,並與台灣原民工作者、漢族研究者對話,嘗試結構出聆聽感知、主權權力與知識認識論之間,在異質歷史脈絡下的相似處境。
王虹凱
Hong-Kai Wang
-
2024/01
Like a Borrowed Cat: An Album of Home Remedies
-
2023/04
Everything foated. My teeth are coming in. The stars intersect.
-
2022/06
Frequencies: Violet Quartz, Honey, Cinnamon & Huanglien
-
2022/06
The Flesh & the Phantom 肉體與幽靈
-
2021/07
fuengu
-
2020/12
Borom
-
2020/03
Singing is what makes work possible (Syllabus)
-
2019/10
This is no country music II 這不是國境音樂 II
-
2019/09
Hazzeh
-
2019/03
This is no country music I 這不是國境音樂 I
-
2024/01~2023/01
Colomboscope Contemporary Art Festival, A Thousand Channels(斯里蘭卡可倫坡)
-
2023/10~2024/01
Singing in Unison, Part 8: Between Waves(美國紐約Brooklyn Rail)
-
2023/07~2023/09
Autostrada Biennale奧圖斯卓達雙年展(科索沃普里茲倫、普里什蒂纳和北米特羅維察)
-
2023/01~2023/04
Another World That Sounds Like You(加拿大多倫多)
-
2022/10~2023/10
Ygrec-ENSAPC藝術中心(法國,巴黎,個展)
-
2022/06
Sonic Topologies 表演藝術節/研討會(瑞士,蘇黎世)
-
2022/01~2022/04
Post Nature: Dear Nature(韓國,蔚山蔚山美術館)
-
2021/12~2021/03
沈默之間(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21/07~2021/11
泛.南.島藝術祭(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20/12~2021/03
Listening: Resonant Worlds(日本,前橋當代美術館Arts Maeba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