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濃溪流域北部客家族群開拓史~以六龜、桃源為例
林秀昭
本研究以「人口推拉理論」與「文化合成」為理論基礎,探討高雄市六龜地區北客移民浪潮如何在推、拉兩股力量的牽引之下順利展開遷徙的大工程。百年來經過時間與空間的試煉,北客已在荖濃溪流域六龜、桃源地區這種不同族群生態、不同文化團體的互動與磨合下,透過通婚、經濟、生活、政治、人群、文化與信仰互動等因素,以其可溝通的文化因子,交換、接受、整合南北二地兩種不同的文化,形塑北客族群一種新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接觸發展過程就是所謂的「在地化」現象。
新竹州是一個山多田少,土地貧瘠,氣候不佳的地區。天旱之時沒收成,生活困苦,同時土地有過度集中在少數人的現象。在人口增加壓力、腦丁失業及茶價大跌等經濟因素影響之下;一旦發生地震或遭遇水災的侵襲更是雪上加霜,此即為新竹州人口外移的「推力」。正當此時,日本政府在六龜里採樟焗腦需要腦丁、林業、林班、燒炭、抽藤、採薪、溪釣、飼養山產(羌、鹿、穿山甲)、開墾田園、種樹薯(食用、製作醬糊等黏著劑)與戰後茶葉的種植……之因素,此即為吸引北客南遷六龜里的「拉力」。北部客家族群遷徙到高雄市六龜里、桃源山地區域的背景因素,符合人口「推、拉」力量的配合。如此的推、拉力量,促使六龜、桃源地區變成北部客家族群移民的大本營。
根據筆者林秀昭親自調閱戶政機關日治時期的相關檔案,也查閱《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得知:新竹州北客遷徙到荖濃溪流域,以遷徙到「六龜庄」的北客人數最多,高達2,169人,其中男性1,093人、女性1,076人,兩者不相上下;他們大都以「腦丁」居多,賣雜貨、養鹿、賣中草藥、林班、務農者亦不在少數。而遷徙到荖濃、新開、土壠灣庄者,經統計男性有547人、女性有558人,總共高達1,105人之多;以採樟焗腦、林班、燒炭、養鹿者為主。另,聚居著所謂「南客」的新威庄也有140位北客混居其中,這些北客大都以「務農」為生。又,從遷徙到荖濃溪流域的新竹州北客來分析,其祖籍為今新竹縣市者,竹東郡佔了727人、新竹郡636人,總計有1,363人;而今苗栗縣者,苗栗郡有474人、大湖郡有340人、竹南郡619人,總遷徙人口更高達1,433人;今桃園縣的中壢郡有205人、桃園郡有46人、大溪郡高達367人,共有618人之多;整個新竹州北客遷徙荖濃溪流域六龜里的總人口數高達3,414人。以上數據還不包括實際南下,而戶籍未遷入的人口數,可見北客南遷六龜地區的人數絕對超過上述統計之數字。北客移民在六龜地區與平埔、福佬族群的互動關係,百年來在時間、空間、意義的脈絡下互動,並進行某種妥協與磨合,加上北客移民在當地不論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努力與提升,都佔有一席之地,可見與當地族群關係早已改善融洽,無形中就這樣整合出另一種新的「在地文化」了。北部客家族群移墾六龜地區是血淚交織的拓荒史,他們在原鄉討食困難,來到異鄉須兼任「雙重角色」,一則努力打拼求生存、二則須接受在地族群歧視的眼光,箇中滋味點滴在心頭。他們只能默默地工作換來一家人溫飽,出門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怕招致別人異樣的眼光。因此在日治時期與當地互動並不密切,通婚仍以北客或新竹州原鄉為對象,這種族群融合現象直到戰後才逐漸改善;也因為與在地聯姻的關係,導致客家母語的迅速流失。
南下的北部客家移民中,除了第一代移民的客家母語還算正統且流利之外,在此地出生的客家後裔,年輕的一輩都不善於用客家話來表達,只能運用福佬話與人溝通,客家母語在六龜地區的流失相當嚴重。甚至在踏訪的過程中,最感到悲哀的是有許多北客明明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卻不承認自己是客家人(北客的第三、四代,都已不會講客家話了),或許這就是當年祖先離鄉背井來到異地求生存,為了融入此地生活圈的緣故,只好努力學習「在地話」,如今卻已經完全被福佬人同化了,只能感嘆時空環境吧!唯一可喜的現象是後代子孫每年都會回原鄉祭祖掃墓,以示慎終追遠。
當吃苦耐勞、克勤克儉的北客工作之餘,唯一能撫慰心靈,尋求庇佑的就是原鄉的「義民爺信仰」了,因而有了分香廟之成立;亦即義民爺均隨客家先民移墾而分香。高雄市旗美義民爺分香廟與新埔義民廟的互動是密切的,每年新埔地區舉辦盛大的義民節,都會回到祖廟謁祖進香、參與盛會。如今台灣義民爺信仰的發展已成為客家聚落的主要守護神,是相當重要的客家文化遺產,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信仰習俗。經過百年的變化,北部客家族群遷徙到六龜地區異鄉遊子的情懷,心靈仍寄託於新埔義民爺而成立義民爺分香廟。且觀分香廟之原始令旗攜帶者、建廟由來、祭祀方式、祭典活動和百年來義民文化之變遷,分香廟都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呈現精采絕倫的「在地化」現象。
六龜北客由於「交通動線」與「地緣」關係,六龜的北客仍然繼續參加旗美義民廟的慶典活動。尤其祭典活動方面:新竹義民廟有中元普渡、安大士爺、奉飯、放水燈、豎燈篙、豬羊競賽與客家表演活動。其實,六龜地區早期在神農宮就有「賽豬公」與「賽閹雞」的習俗,但後來停辦;這都是源自於新竹州的客家風俗。每年農曆10月15日,就是水官大帝的誕辰(俗稱三界公生),進行閹雞飼養重量比賽,也會舉辦「請山水聖火」活動,這項習俗仍綿延至今。另,神農宮旁側之「公祖廟」,祭拜神像為玄天上帝與瀘老君(阿立祖),也証明了神農宮是六龜地區客家人、漢人與平埔族文化共融的精神堡壘,也是當地居民不分族群共同的信仰中心。
日治期間北客腦丁首先來到六龜,陸續有依親者、收養者、或婚姻關係而加入移民行列;也有少數從北部山區一路趕著鹿群南下的移民,散居在六龜和隔鄰的桃源鄉。尤其「樟腦業」之開發,就業機會大增,頓時引進三千多名北客移民人口,促進六龜地方繁榮功不可沒。當時的地方菁英普遍以「樟腦業者」為主,包括劉明儉的「蘭記腦館」、邱天讓的「義成腦館」、黃廷火的「三井腦館」等;劉昌榮、羅宗發也和製腦業有密切關係;謝松泉更是擔任「樟腦局製腦課長」。
此外,柯知時任蕃地通事,在地方上頗有影響力;范水秀,任六龜庄役場僱;曾盈淮擁有日本醫學士頭銜,任職龍山醫院行醫;鍾進和,原是日治時期南台灣的勞務大隊之「南部大隊長」,支配一、二萬人之勞動業務,為當時「喊水會結凍」的重要靈魂人物;另有從事「蕃產物交易」等職業的地方菁英。如今還健在的北客耆老鍾煥明、鍾士明、鍾照明兄弟;旅居台北的企業家吳聲潤;全台赫赫有名的鍾永盛大律師;創立南橫雅集的鍾享桂等地方菁英,不勝枚舉,足證北客在六龜已佔有一席之地,對六龜地方之發展貢獻不容小覷。
總之,日治時期總督府以台灣為殖民地發展經濟政策,北客南遷荖濃溪流域就是日本的「經濟政策」所導引,亦即北客都是日本經濟政策下的「經濟性移民」。但也在「處處為客處處家」的心態下,呈現十足「日久他鄉變故鄉」的在地化現象,百年來,在偏遠的山區過著純樸無華的生活,倒也甘之如飴。然而,卻因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之侵襲而一夕變天,災民損失慘重,其中亦不乏北客移民。這些受創的北客為振興六龜的觀光資源與產業前景,遂結合甲仙、那瑪夏的災民創設「南橫三星」,利用中秋節、春節等民俗節日舉辦「南橫三星亮起來」活動。俾能活絡地方觀光資源,研發最優質的在地產品,並獻上最引以為傲的服務與商品。大家都能擦乾淚水、走出悲情、自立自強,並體認美麗的晨曦仍在等著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