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台南地區客家地圖與文化形塑之研究

林秀昭

  • 探索大台南地區客家地圖與文化形塑之研究|林秀昭|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探索大台南地區客家地圖與文化形塑之研究|林秀昭|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探索大台南地區客家地圖與文化形塑之研究|林秀昭|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探索大台南地區客家地圖與文化形塑之研究|林秀昭|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研究大台南地區客家地圖以「時間斷限」區分為四大類。一為清領時期由中國大陸遷徙來的早期客家人,有清乾隆年間的「潮汕會館」,即今二級古蹟「三山國王廟」;又稱「客人廟」的三級古蹟「擇賢堂」;與東山、白河的客家聚落;楠西鹿陶洋江家的客家古厝等歷史建築,都證明大台南地區仍有許多客家人,只是隱於福佬族群之中而已。

二為日治時期自新竹州遷徙台南的「北客」。其遷徙背景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土地所有過度集中現象、人口壓力等生存條件極差的原因;加上腦丁失業以及風災、水災和地震等自然災變和茶價大跌等因素。又因更早外出尋覓翻身的鄉親連結,形成了與地緣、血緣關係結合,前後相互牽引而產生的移民潮。另,嘉南平原是務農者的天堂,也是種植菸草的好所在;還有白河地區林子內、內崎內、峨酒坑、三層崎一帶的「藥子山」,創造了「藥子山傳奇」;香蕉山梅嶺的北客早期種香蕉、咖啡、梅子、龍眼、香茅等農作物,還有香茅灶自行焗香茅油,近年經營餐廳有成,讓觀光客遊梅嶺、爬梅峰、賞梅花、嚐梅子雞。至日治末期的城市建設,也讓北客加入建設台南市的行列並落腳台南市。

此外,戰後由中國大陸來到台灣定居大台南地區的「外省客」、海外印尼客家華僑;國府初期的移民則以公教人員、輕工業方面的人才居多;1970年工業化以後遷入者大部分是商人、教師、警察、法官、研究員或科技界工程師等。還有來自台東、花蓮赴台南求職謀生的客家人,或因嫁娶遷入的客家人;以及至今仍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或不願表明自己是客家人的鄉親,仍然隱匿於巷弄之間所謂的「福佬客」。

大台南地區的客家族群信仰歷史最悠久、淵源最深者當屬擇賢堂和三山國王廟,而散佈於柳營的三山國王廟、七股與仁德的三山宮也和客家有所淵源。另,日治時期自北部遷徙台南地區的桃竹苗客家人,則信奉義民爺信仰。擇賢堂信徒大多數為六堆客家人士,堂內佛禮皆依客家禮儀,點香祭拜時皆穿美濃客家長藍衫為服裝,故台南市人稱本堂為「客家人廟」,已有135年歷史,為台南市第三級古蹟,深具客家特色及客家精神。另,日治時期自桃竹苗遷徙至大台南的北客則崇拜義民爺信仰,隨著遷徙地創建分香廟而更發光發熱,也加深加廣地凝聚義民信仰與文化。

近年來居住在大台南地區的客家鄉親,包括市政府公部門與客家籍的教授學者、教師、公務員、企業家和許多熱心人士(不限客家)們,成立很多客家協會與社團也推動了很多客家事務。推廣客家母語和文化,點燃客家意識,勇敢站出來不再當隱形人,在「台南市旅南客家同鄉會」與「南瀛客家文化協會」耕耘下,企圖扭轉大台南市由「客家沙漠」蛻變成「客家綠洲」。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資料選介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