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攝影藝術獨立雜誌發行計畫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是一份影像文化獨立刊物。自2011年創刊以來,持續推動影像閱讀、評論與攝影史的書寫,探索攝影的創作概念、文化、歷史與思潮。《攝影之聲》長期關注亞洲的攝影發展歷程,重視亞際連結,並致力爬梳影像文獻,集結許多學者、創作者與評論人共同參與撰述,透過每期不同的主題視野,製作出豐富的專題與單元。
於本計畫期間,為拓展並推進攝影史的討論,《攝影之聲》策畫了一系列「歷史後像」工作坊與國際講座「攝影史敘事.亞洲論域系列論壇」,和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主辦。工作坊系列由多位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帶領、以「影像-歷史-創作」意識為出發,透過田野踏查與影像敘事習作,探尋攝影在台灣歷史進程中的多樣形貌與能量,回應圍繞台灣攝影的根本問題——什麼是「台灣攝影」、台灣攝影史如何開展、如何可能,試圖推進攝影史的當代意義與創造性。而「戰後東亞攝影史論壇」則邀請日本、韓國與台灣的攝影史研究者共同參與,透過多面向的歷史架構與研究書寫策略,針對亞洲攝影在戰後的發展歷程與文化現象進行專題發表與對話討論,同時對「什麼是攝影史」以及攝影史方法論提出反身性思辨,關注台灣及東亞攝影史的當前研究,探討攝影在戰後的發展軌跡、攝影史的當代意義,以及攝影史論的創造性敘事。藉由對亞際地緣與歷史連帶的多元思索,作為理解台灣與亞洲攝影史的參照,並建立跨國際的研究觀點、經驗及資源的交流。由此,亦特別製作「歷史與書寫專題」收錄相關論述,其後並延續攝影史的討論,製作專題「被攝影史」,試圖反詰「歷史」,從台灣的殖民史出發,自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歷經的人類學調查採集,乃至日本帝國博覽會裡的「台灣」意象與人種展示,思考致使我們「成為影像」、「進入攝影史」的支配與佈局,嘗試突破以往「攝影(者)的歷史」框架,開啟「被攝影(者)的歷史」覺察,期待能發現於台灣而言更為重要的攝影的歷史遺產,生成屬於我們的另翼影像史觀,建立關於「攝影史」的多樣性想像。
《攝影之聲》企畫之「亞洲當代攝影文化現場系列」,則繼「韓國專題」(第23期)之後,延續聚焦亞洲影像文化與創作實踐的國際合作,邀請沖繩影像研究者暨策展人町田惠美與許芳慈博士共同擔任客座主編參與製作「沖繩專題」,透過亞際跨域連結與在地論述視野,拓展我們對於沖繩影像的實踐歷程以及東亞的視覺經驗、文化及相關論域的認識座標,藉此作為影像歷史與認識論的持續省思。本期「沖繩專題」亦獲沖繩當地主要新聞媒體《琉球新報》關注。
影言社有限公司
2011/06/07
李威儀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是一份影像文化獨立刊物。自2011年創刊以來,每期進行影像藝術評介,藉由與藝術家和藝術文化工作者的對話思辨,以及持續推動影像閱讀、評論與攝影史的書寫,探索攝影的創作概念、文化、歷史與思潮。《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與編輯成員曾多次獲頒行政院文化部金鼎獎,包括雜誌類最佳主編獎(2013年)與雜誌類設計獎(2016年),並連續兩屆獲頒金鼎獎人文藝術類雜誌獎(2017年、2018年)。除雜誌外,近期並以「影言社」為名出版書籍,是台灣少數專注於攝影與視覺文化論述領域的獨立出版單位。
2019年重要活動:
- 策畫「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邀請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黃同弘、高俊宏、侯怡亭、高重黎、後藤由美、黃亞歷分別主持六個子工作坊,並與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作主辦。
- 策畫「攝影史敘事.亞洲論域系列論壇:戰後東亞攝影史」,邀集日本、韓國與台灣的攝影史研究者——金子隆一、陳佳琦、朴平鍾、戶田昌子、張世倫主講,並邀請台灣學者陳傳興、陳學聖、許綺玲參與回應對談。本論壇關注台灣與亞洲的攝影史當前研究,聚焦探討攝影在亞洲的發展軌跡、攝影史的當代意義,以及攝影史論的創造性敘事,藉由對亞際地緣與歷史連帶的多元思索,作為理解台灣與亞洲攝影史的參照,同時建立跨國際的研究觀點、經驗及資源的交流,並與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作主辦。
- 出版《東南亞攝影概論》,並與國立成功大學多元文化中心合作策辦「影溯群島:東南亞攝影概論」專題講座,由作者、新加坡攝影史研究者莊吳斌主講。此書原英文版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發行,中文版由影言社出版,並獲文化部南向翻譯及出版交流補助。書中包括十個國家——馬來西亞、印尼、汶萊、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菲律賓與新加坡,以獨立章節呈現各地文化、社會、政治與攝影的歷史連結,並引介眾多在地攝影工作者與藝術家的影像實踐,擴展世界攝影史的亞洲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