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攝影藝術雜誌發行計畫
影言社有限公司
自2011年創刊至今,《攝影之聲》聚集許多國內外讀者,在藝術出版領域走出⼀條新路並持續前進,展現了這份獨立影像刊物的文化能量與潛力。
《攝影之聲》多次獲頒行政院文化部金鼎獎的各類獎項,包括金鼎獎「最佳主編獎」(2013年)、「設計獎」(2016年), 並連續兩年獲頒「人文藝術類雜誌獎」(2017、 2018年),是為對《攝影之聲》與編輯團隊的一大\肯定。
在本計畫實施期間,《攝影之聲》曾受邀參與「京都國際攝影節」、「新加坡國際攝影節」、「連州國際攝影年展」、「Unseen攝影節」(荷蘭阿姆斯特丹)、「The Scrap」(韓國首爾)、「⾹港書展」等多項國際攝影藝術/出版活動與座談,在海外文化推廣與交流上有豐富斬獲。
同時,《攝影之聲》亦擴大亞際連結,在今年度發起跨境編輯製作的「亞洲當代攝影文化現場」系列。此系列是以亞洲現地視角出發、近觀當代攝影文化藝術實踐的專題。首波呈現的「韓國專題」,邀請到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研究企劃出版部主任宋修庭女士擔任客座主編,將韓國當前的影像創作者、攝影出版與相關展演活動、藝術場館與新生空間等文化樣態,進行了相當全面的介紹,有助於讀者認識台灣臨近國家的攝影發展樣貌。未來,《攝影之聲》將透過此⼀系列,持續進行以國際影像文化觀察與在地現場論述的多重對照,繪製亞洲當代攝影的脈動與形廓。
此外,《攝影之聲》推出的「攝影書作為方法」系列,以每兩年製作⼀次攝影書專題的跨度關注著台灣攝影出版的發展,今次已是第三度製作攝影書專題,對台灣的創作出版的生態進行深度討論並留下記錄,也為台灣的影像創作/出版/閱讀帶來話題與思考,使「攝影書」成為台灣另類的出版風景。
《攝影之聲》著重探索影像本質、視覺研究論述,並關注東亞影像歷史,每期介紹影像作品並提供藝術家訪談、攝影評論、書評與展評,同時致力於台灣攝影史的整理與書寫,成為影像/攝影史研究的參考讀物,同時帶動影像的閱讀、對話與思辨,是台灣攝影論述與影像⽂化觀察的⼀個專門平台,這些累積也將是台灣影像文化與視覺藝術發展的⼀份珍貴紀錄資源。
《攝影之聲》的圖像設計與不定期附帶的各式別冊,亦是這份刊物獨樹⼀格的標幟特色。《攝影之聲》試圖展現藝術刊物的多樣可能,為台灣攝影與藝術出版帶來新的創造性,亦使雜誌的視覺表現維持著旺盛的活⼒。
- Issue 23:亞洲當代攝影文化現場 韓國專題
2010年後韓國攝影的趨勢——主體、場所、實驗/宋修庭
韓國攝影體制與平台的當前動態/李庭旼
韓國當代攝影出版——2009年至今/朴智洙
在攝影的本質與實驗之間/宋修庭
韓國當代攝影步履與征程/具本昌、姜洪求、洪辰煊、宋修庭
特寫十位韓國當代攝影藝術家:盧純澤、金益鉉、金興求、鄭喜丞、金度均、金庚泰、鄭志賢、Raya、琴惠元、金泰均
- Issue 24:攝影書作為方法 II
台灣攝影出版筆記2016-2018/李威儀
台灣攝影出版觀察對話/何佳興、徐文瑞、張世倫
讀書選單
攝影讀本派對!
飯澤耕太郎、朴智洙、言由、李錦麗、Daniel Boetker-Smith、Dieter Neubert、Larissa Leclair
書展熱
攝影書製作現場
Session Press:須々田美和、羅苓寧
論影像
一道遺落的西方視線:《北福爾摩沙的回憶》/張世倫
Artist's Showcase : 栁美和
深瀨昌久專題 : 鴉,走了——一封寫給沉睡四分之一世紀的男⼈人的信 Tomo Kosuga
深瀨昌久與他的《鴉》╱Tomo Kosuga
紀念出版人殷德儉先生(1964-2018)╱毛衛東
- Issue 25:監控 科技資本主義及其不滿
陳界仁《星辰圖》
陳界仁《初論——為質變「全域式」操控技術,而準備……》
保羅.奇理歐《不明者》
鄭淑麗《3×3×6》
論影像
監控、身分與重演——一張新聞照片的攝影史迴音/張世倫
未來之眼?論高重黎與陳界仁錄像藝術的監控視界/孫松榮
監控、科技資本主義及其不滿 對談/黃建宏、陶亞倫
人格的資本演繹——施懿珊的網路社會實驗與意識副本/施懿珊
書影論
冷戰年代的斯塔西——東德秘密警察遺留的一份影像檔案/顧錚
影像監控的隱匿與窺看:作為一種揭露的當代藝術/張瑋
攝影書製作現場
蒼穹舍:大田通貴、羅苓寧
影像香港:「明」與「黎」(中篇):一封寫給「香港最早的攝影師」的信/黎健強
SHOUT特輯
- 獲獎|2018年,獲金鼎獎雜誌類「人文藝術類雜誌獎」,文化部主辦
- 獲獎|2017年,獲金鼎獎雜誌類「人文藝術類雜誌獎」,文化部主辦
- 獲獎|2016年,獲金鼎獎雜誌類「設計獎」,文化部主辦
- 獲獎|2013年,獲金鼎獎雜誌類「主編獎」,文化部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