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誌劇場╳音巷地景》駐團藝術家計畫
耳邊風工作室「《地誌劇場╳音巷地景》駐團藝術家計畫」內容簡介
- 《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地誌劇場實驗計畫—初期創作演練╳對話
- 《前╱後 : 之間》日常二重奏與貝克特—現場即興|語言╳音樂
- 《生之歌》南科考古館史前紀實短片—幕後花絮配樂
- 《女誡扇綺譚》安平樹屋2021臺南藝術節—低音提琴╳南管
2020年9月初即已先啟動駐團計畫與《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地誌劇場實驗計畫之初期創作演練,首先音樂創作孟濂與耳邊風工作室以及表演者針對「關於這座城市的聲音」展開對話。集體走入歷史殘遺的狹巷或現代城市計畫下的畸零空地,打開聽覺去感知並提出碎片、片段、拼湊、時間差等觀念,這如同在這個城市中游走時,同一個地點不同時間,層疊不同的事件,就像遺址被一層又一層的文明覆蓋,上下未必有絕對相關;伴隨對於城市歷史的觀察,產生的感受提出回應,進而企圖想反映在音樂或聲音作品上,或對曲式進行探討,或是不是該改變聆聽的慣性?是不是可以產出不同曲式的作品?這些關於城市、音樂、聲音、語言、日常的本質思考成果,則先於2021年1月底於台南加力畫廊發表了《前╱後 : 之間》日常二重奏與貝克特限定場。
隨之,2021《地誌劇場╳音巷地景》駐團藝術家計畫也宣告正式啟動。其駐團計畫旨在深掘與整合在地音樂創作人才,此外,也嘗試與音樂創作者共同透過聽覺的打開來梳理交互跨域創作中的地方感,找到彼此身體共感與差異。但疫情持續影響之下,原訂駐團工作目標及內容有了異動,同時也包含2021《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地誌劇場演出的延宕,因此駐團內容隨著工作室計畫異動也滾動式調整,除了《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地誌劇場計畫的創作演練與對話之外,駐團音樂創作也參與了2021年4月《生之歌》南科考古館史前紀實短片—幕後花絮配樂,其中「關於配樂」也做了多次探討,例如,有沒有可能音樂是不為影像服務但和影像同時存在呢?對此,駐團音樂孟濂提出了生活中「日常」的觀察現象,並把這個觀察結果實踐在駐團期間的創作上,作品裡的聲音與視覺影像是兩條平行線,它們是獨立存在,但同時發生,與周遭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都同步在進行配對、任意、放置、偶遇或對抗。
伴隨著嚴峻的疫情日常,2021年8月迎來臺南藝術節的邀約,此時駐團工作正爬梳與釐清隱藏於地誌中的「民謠」定義,簡單的旋律,容易傳唱的,不斷的演化滾動堆疊傳遞的音樂與語言。於是透過台南文化資產管理處的媒合,引薦了府城百年南管館閣「振聲社」,共同進行一場跨樂種、跨系譜的創作,在釐清彼此並找出關鍵聲音結構的原型,再與語言、身體部門的創作者共同進行文本編創以及演出工作。於2021年11月臺南藝術節平台上,在荒廢之美的安平樹屋裡,低音提琴╳南管跨域演繹了日本文學家佐藤春夫代表作《女誡扇綺譚》。
駐團創作者:李孟濂
居住於台南,獨立音樂工作者、低音提琴樂手。自幼學習小提琴,14歲時開始接觸西洋流行音樂,退伍後取得的一台簡單的合成器鍵盤意外的進入配樂領域,並開始思考音樂存在的意義,2013年開始低音提琴的生活,也是以樂譜作曲創作的開始,這趟旅程可以清晰、純粹的感受每個步伐的方向性與音樂的可能模式,檢視自身而建構出思考音樂的方式。從嚴謹計畫的創作方式到完全即興創作的過程,走向聲音藝術和音樂的融合創作,意圖打破古典的嚴謹同時保留古典淬煉美感,加入爵士即興精神,搖滾的張力,new age的空間感,或是打破所有既成的所有形式狀態,創造聲音樂,釐清與「時間」的關聯性。音樂相較於其他領域的藝術本質上就已經是抽象的,但是如果立足於形式架構下的音樂,是可以看到更抽象的可能性。
相關經歷
1. 米莎╳地下河樂團成員
2. 稻草人現代舞團音樂跨域合作
3. 2021-2022年 耳邊風工作室
- 地誌劇場╳音巷地景—駐團藝術家
- 《前╱後 : 之間》日常二重奏與貝克特
- 《生之歌》南科考古館史前紀實短片—幕後花絮配樂
- 《女誡扇綺譚》安平樹屋2021臺南藝術節—低音提琴╳南管
耳邊風工作室
2018/05/17
趙虹惠
耳邊風工作站是一個關注地誌身體的創作聚群,透過日常到當代議題的考現,將劇場行動概念、材料及策略超展開。來自視覺、劇場、環境生態各領域的成員除了專注自身創作生產之外,也透過日常的現實經驗交換,共同體察台灣當代社會中的現象、記憶、事件等。創作計畫不設限於實體或雲端,企圖以展覽、演出、放映、出版等類游擊方式來傳遞劇場美學的各種可能性。
重要活動
- 2014年 國藝會贊助《偷窺:夢十夜》雲端2.0表演實驗計畫(臺南市,B.B.ART)
- 2015年 321小戲節《棄·時間的聲音並不哀傷》(臺南市,321巷藝術聚落)
- 2016年 321小戲節《悲劇的靜止》,並獲2016台新藝術獎第四季提名
- 2017年 文化部贊助《地方現場:行動中的身體》(臺南市,小西腳、新北市,板橋浮洲)
- 2017年《行水迴城|吟遊·舞弄小戲》(臺南市,六合境清水寺、銀同社區)
- 2018年《憶留南山‧喃南山》(臺南市,辜婦媽廟)
- 2018年《小西腳夜游祭|南廠浪人三團》(臺南市,國華街、保安路)
- 2019年 城市打版術:小西門的地景重返《一座消失的城門、死刑犯與他們的魚塭》(臺南市,南廠、小西門里聚落)
- 2019年 國藝會贊助《OFF_跳境祭》舊城廟埕串連
- 2019年《夜山》電影短片行動
- 2020年《考古耕人》幻影紀事短片(臺南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 2021年 《前╱後 : 之間》日常二重奏與貝克特(臺南市,加力畫廊)
- 2021年《生之歌》臺灣史前虛擬紀實短片(臺南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 2021年《生之歌》、《飯局》電影美術與場景實作工作坊暨短片拍攝
- 2021年 臺南藝術節《女誡扇綺譚》(臺南市,安平樹屋)
- 2021年 落山風藝術季《海口潮聲》(屏東縣,看海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