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奕臣個展─光年

郭奕臣

  • 郭奕臣個展─光年|郭奕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郭奕臣個展─光年|郭奕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郭奕臣個展─光年|郭奕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郭奕臣個展─光年|郭奕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郭奕臣個展─光年|郭奕臣|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郭奕臣個展「光年」展覽簡介

本展「光年」藉由光作為表現媒介,以視覺、聽覺等不同感官探討生命存在本質。作品《曙光—蝕》打亂生活中聲音出現的規律,使觀者感受自身處於混沌不明的空間與時序。《漆黑的夜裡最明亮的光芒》利用物件與光源彼此的相互關係誘發觀者去意識自我個體的存在。作品《光年》為期一年的行為紀錄,將365天的生活記憶封存於即可拍相機中,探討生命唯藉由死亡才能透過他者之眼彰顯真理的悲觀。本展以不同的感官深入反省個體對自我存在的關切程度與形式,企圖使觀者意識因習慣而渾然不覺的生存狀態,重新建構生命的真實與意義。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文宣品
新聞稿

展覽名稱:郭奕臣個展─光年 (LIGHTYEARS–KUO I-Chen Solo Exhibition)

展覽時間:100年 9 月 3 日至100年 10月 30日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二樓E展覽室

記者會:100 年 8 月31日(星期三)下午2:00-3:00本館地下二樓E展覽室

「郭奕臣個展─光年」係臺北市立美術館99年度對外公開徵求展覽,自95件申請案中脫穎而出的6檔展覽之一。藝術家郭奕臣藉由「光」為主題,以新媒體藝術形式,邀請觀者重新觀察「存在」的議題,透過三件裝置作品,引領觀眾進入深層的生命思考。

郭奕臣1979年生於高雄,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2004年即以作品《入侵北美館》參與2004台北雙年展。以飛機投影「入侵北美館」的意象,備受台灣藝術界矚目,2005年獲「臺北美術獎」後,更不斷受到國際藝術單位邀請,如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6年首屆新加坡雙年展與2008年第16屆雪梨雙年展。歷經國際展覽淬鍊,郭奕臣在累積各種豐富經驗後,此次不藉由策展機制,純粹以個展形式完整呈現個人觀點,再次回到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本展以「光年」為題,郭奕臣打開自己的生命故事,將感受以不同形式紀錄,邀請觀眾一同思考最本質的生命意義。作品《光年》以紀錄行為作為表現形式,藝術家在2009年的365天裡,每天完成拍攝一台閃光型即可拍相機,這些拍攝下來的底片將一直存放於相機中,直到創作者死亡,照片才可由他人沖洗成為照片。展間內大型裝置占據入口,365台即可拍相機展示於觀眾眼前,觀眾雖然可以看到藝術家拍照時所用的物件,卻無從得知他拍照時所遭遇的經歷。展間四周12片鏡面裝置代表當時底片曝光的數量,鋪上夜光粉的記號表達未曝光底片的張數,觀者僅能藉此想像拍照者按下快門每一刻所可能的情緒狀態。9855張底片是當時拍照的紀錄,記憶將隨著時間遺忘,但真實卻連同記憶封存於365台即可拍相機裡。在此,徹底挑戰照片可以顯現客觀真理的認知,而創作者更悲觀認定,唯有死亡才能彰顯真理。

在作品《曙光─蝕》中,單體喇叭與鏡面動力裝置的光影交疊在牆面,形成如月圓、月缺的光影變化,如同在不同的時空中,仰望著相似的月光。創作者利用光敏電阻感光發電的特性,讓環繞四周的11座喇叭發出聲響。日常生活的聲音以不習慣的次序出現,聽者將感覺似曾相識,然而卻又因這些斷續聲音失去對存在空間的安全感。聲音的規律性被強調為存在於特定空間的重要證明,並藉由聲音失序喚醒聽者重新思考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習慣。《漆黑的夜裡最明亮的光芒》利用光與物件共同存在所形成的光影樣態,作為一種標記自身位置的記號,生命存在的證據,也同時利用這發光的訊號,象徵著自己對已知的未來加以回應。三件作品置於黑暗的展間,僅以作品的光亮引導觀者進入,聚集於作品的光線,是吸引觀者專注於閱讀作品的焦點,同時也象徵開啓生命與結束生命的唯一光亮。

從2007年個展「突變」開始,郭奕臣一直探討生命的主題,不斷藉由發出的訊號、光點,闡述自身對內在生命與外在世界連結的深入思考。每件裝置作品都強烈侵入觀者內心,而創作者也同時藉由藝術創作療癒自己,觀眾將在閱讀作品的同時體會藝術家也反映自己最內在的心靈。郭奕臣持續挑戰晦澀議題,不僅觀照自身也觸及人類本質的哲學思考,運用冰冷的科技媒材撞擊人最敏感細膩的心。重返北美館的他,將利用作品散發的光點,引領觀眾體會生命本質的存在,並藉由「光年」再度「入侵」北美館。

顯示完整資訊
成果追蹤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