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2025年 鄭宗龍《定光》臺灣巡演
2020年甫接任雲門藝術總監的鄭宗龍,以「定」求同在關係,借「光」取希望溫暖,新編創長篇舞作《定光》。該作品由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傾力共同製作,以大自然為創作靈感,舞者以聲共鳴,以腳踏響,呼應身體,拍打大地,用聲音創造了一座森林。舞台上的各種有機,各自獨立並交互融合,創造出獨有的純淨視/聽感,讓每位觀眾在這個有機體中,反射自我所在。而2024年8月雲門也將帶著《定光》,到德國「威瑪藝術節」與「德勒斯登歐盟藝術中心」,進行海外首次巡演。2025年希望把作品帶到綠蔭環繞的雲門劇場和綠草如茵的臺南文化中心,與《定光》的大自然相互呼應,期《定光》的重演,帶領觀眾沉浸於自然的饗宴,回歸內心深層,探索自我,尋找由內而外安定的力量。
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
1988/10/11
施振榮
以「創作,展演,推廣舞蹈及其他藝文活動,促進文化發展與國際交流」為宗旨的「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是由文化部主管的非營利事業機構。它的前身「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88年,2015年更名。「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擁有1973年成立的「雲門舞集」,以及2015年開幕位於淡水的「雲門劇場」,長年推動國內外展演,並以多元的展覽、活動及演出,加深與周邊社區的連結,豐厚台灣與全球文化生活。基金會主持兩個獎助計劃:「流浪者計劃」支持年輕人出國擴展人生視野,「創計劃」協助傑出的劇場創作者發展作品,實現夢想。
雲門舞集定期在國內演出,國際邀約也持續不斷,是各大藝術節常客。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蔓延歐洲前,甫上任的藝術總監鄭宗龍,帶著深受好評的作品《十三聲》走訪法國、英國、瑞典三國11城,完成27場演出。
當全球新冠疫情嚴峻,劇場被迫關門時,雲門原訂滿檔的國際巡演延期、取消,雲門劇場也暫停,然雲門努力調整步伐,保持彈性,探索新可能,於居家隔離期間,線上共創出回歸自然心境的《定光》,更加緊腳步瞭解新媒體,擴大舞作與世界連結角度與方式。
由英國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主導的「世界芭蕾日」(World Ballet Day),2021年起連續三年邀請雲門舞集參與,雲門是第一個參加的臺灣表演團隊。透過YouTube及臉書直播,跟全世界觀眾分享雲門獨有的東方身體訓練,公開排練實況。線上觸及數萬觀眾,在疫情期間更得以與海外觀眾及重要團隊保持連結。
此外,自2019年啟動的「舞蹈蒲公英」及進階版「舞蹈蒲公英2.0」,以輕巧編制上山下海,也跳進外島,在文化部支持下,繼續深入台灣極偏遠、特偏遠,也擴及非山非市的學校,循序漸進地帶領孩子們一步步開發肢體,階段性深化藝術內涵,獲得無數學校師生的感動回饋。透過多面向對於舞蹈藝術的教育與推廣,雲門期望將舞蹈帶入民眾平日的身體實踐,逐步累積。
2022年十月,全球疫情緩解,《十三聲》在美國六城獲得熱烈迴響。2023年,更以《毛月亮》與《十三聲》雙舞作魅力征服歐境。英國衛報稱譽《毛月亮》: 「非凡的技藝,巧妙的變幻,舞蹈的壯麗與靈性並存。」
2023年,雲門喜迎五十周年,海內外演出不輟。春天,全臺三萬觀眾見證人創辦人林懷民的經典作品《薪傳》;夏日戶外公演與社區巡演深植於各地;秋天,藝術總監鄭宗龍與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合作,以舞蹈結合AI科技創作新作《波》;初秋再度回到池上,在稻浪中演出《天光.霞》。年底,海外巡演以《霞》、《十三聲》和《毛月亮》,橫跨歐亞四十天10城25場演出,為五十周年畫下美麗句點。
2024年上半年,受到各國關注頻繁邀約的《毛月亮》重現舞台,在海外巡演前,以新科技輕量化的版本先與臺灣的觀眾見面。雲門也和與新生代編舞家合作,於5月推出「春鬥」,邀請蘇文琪與王羽光兩位編舞家於疫後新世界激盪創意,舞出新的可能性。盛夏的戶外公演與社區巡演也於各地舉行。2024年雲門依然在國際舞台持續顯示聲量,5月前往愛爾蘭都柏林舞蹈節演出2場《十三聲》,6月前往法國蒙彼里耶藝術節演出2場《毛月亮》,7月首度到訪義大利威尼斯舞蹈雙年展演出2場《波》,8月於德國威瑪藝術節演出2場《定光》,11月規畫於美加城市演出《毛月亮》與《十三聲》。馬不停蹄的海外巡演行程,讓雲門持續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經典舞作及創新作品帶來的各種身體姿態與舞台魅力。
2025,希望帶著蓄積超過半世紀努力與實力,懷抱「以藝術服務社會」的初心,繼續深耕臺灣舞蹈教育與交流,努力推廣「文化藝術平權」,讓臺灣的觀眾不只在世界的舞台上看見雲門,在生活中也充滿著舞蹈,讓大家都能近距離感受舞蹈,處處可以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