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新絲竹計畫—花雨 ‧ 花語|采風樂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花雨‧花語—新絲竹計畫」為采風樂坊暨數場音樂劇場製作後,期許能將絲竹音樂之美,以雅俗共賞的音樂會形式,將花卉的美感藝術、音樂、文學共同呈現於一場專注在文藝美學的心靈饗宴,更邀請到臺灣當代知名作曲家為此計畫譜寫樂曲:潘皇龍《花團錦簇》吳宗憲《孤戀山茶花夜語》、王樂倫《鳳凰花》、董昭民《望日蓮》,藉由每位作曲家的生命故事,將不同花卉所代表的獨特意義,用音符和心境呈現,在搭配上幾首與花卉相關的臺灣歌謠如《白牡丹》、《野百合也有春天》等,為「花雨‧花語—新絲竹計畫」共同建構底蘊深厚之篇章。

演出曲目

  1. 吳宗憲《孤戀山茶花夜語》為胡琴、琵琶、古箏、揚琴、阮咸(世界首演)
  2. 王樂倫《鳳凰花》為胡琴、簫、琵琶、揚琴、阮咸(世界首演)
  3. 董昭民《望日蓮》為竹笛、琵琶、古箏(世界首演)
  4. 潘皇龍《花團錦簇》為胡琴、竹笛、琵琶、古箏、揚琴、阮咸(世界首演)
  5. 古曲《梅花三弄》為竹笛、古箏
  6. 郭哲誠《白牡丹》為胡琴、竹笛、琵琶、古箏、揚琴、阮咸
  7. 郭哲誠《野百合也有春天》為胡琴、竹笛、琵琶、古箏、揚琴、阮咸
  8. 吳宗憲《山陰的桔梗》為胡琴、竹笛、琵琶、古箏、揚琴、阮咸
  9. 黃新財《月圓花好》為胡琴、竹笛、琵琶、古箏、揚琴、阮咸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演出照片
創作者簡介

作曲家/吳宗憲

投身教育與演奏工作近三十載,多次獲得海內外音樂比賽殊榮,長期獲邀發表首演作品及海內外「藝術節」活動,同時為優人神鼓與無垢舞團合作藝術家。

1991年與二胡演奏家黃正銘共創〝采風樂坊〞室內絲竹樂團,自1995年起成為文建會國家級扶植團隊;並為首度進入總統府介壽館與柏林愛樂室內樂廳的國樂團體。

1994年獲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采風樂坊音樂總監、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理事、

臺灣笛簫協會副理事長。

曾任:中國廣播公司國樂團專任演奏員、國家國樂團專任演奏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教師、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王樂倫

臺北市人,東吳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碩士、美國愛達荷州立大學媒體教育研究。致力於電子鍵盤演奏、電腦及應用音樂產業、作曲及音樂理論研究。目前為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作品涵蓋中西樂團、舞台劇、舞劇、音樂劇場、宗教與聲樂。曾與「優人神鼓」、「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國樂團」、「玉舞蹈劇場」、「采風樂坊」、「日商巧連智」、「奇鼎文化出版社」、「KHS功學社」、「如果兒童劇團」、「DETEKT Design Technology」、「世紀合唱團」、「山葉樂器股份有限公司」、「飛利浦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珠江鋼琴教育系統」、「音樂童年教育系統」等單位合作。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董昭民

作曲師事錢南章教授,Johannes Fritsch,Mauricio Kagel及 Nicolaus A. Huber。1999年畢業於德國國立愛森音樂院,獲得最高作曲文憑;同年輕歌劇“蕾黛”(Leda)在德國科隆演出26場,並獲頒德國科隆巿政府作曲獎及獎學金。2004年在柏林愛樂廳發表大型中西混編室內樂曲“X”。獲國藝會補助,2008年製作他的個人原創作品集“音之旅”,以及2016年古箏創作專輯“動琴”。2007年起,任教於新竹交國立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教授作曲、多媒體音樂及新音樂劇場。2013年獲頒台北西區扶輪社「臺灣文化獎」。2014年擔任臺北中央C室內樂團的藝術總監迄今。

董昭民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的音樂節發表演出。2002年德國法蘭克福日報:董昭民在“睡佛百姿”裡,以樂器的聲響探索為基礎,朔造了一種暗示性的音樂語法。前所未聞的聲響循序漸進,充滿了無限聯想 ﹣宗教般的情懷,且趣意盎然。(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03.12.2002)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潘皇龍

兩度榮獲國家文藝獎,三度在國家音樂廳發表專場管弦樂展,多次在德國柏林愛樂廳發表作品的台灣作曲家潘皇龍教授,畢業於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爾後前往德國,進入「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以及「柏林藝術大學」專攻作曲。1982年返國服務,1989年創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臺灣總會」。他曾於2002年膺選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首任院長,2018膺聘北藝大名譽教授。作品曾由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Arditti String Quartet, Klangforum, Neuw Ensemble, Boston Modern Orchestra Project, New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與臺灣知名樂團…演出。

顯示完整資訊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相關成果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采風樂坊

立案日期

2004/11/19

負責人

黃正銘

團體簡介

1991年成立的采風樂坊,活躍於國內外樂壇,除了表演傳統音樂及台灣音樂,並致力於現代音樂的演奏,足跡遍及台灣各地及海內外,也因此采風樂坊在國際上已有極高的評價與知名度。采風樂坊同時獲得台灣文化部支持,並且連續多年獲得台灣傑出演藝團隊的殊榮,同時也出版樂譜和音樂專輯,以推廣其音樂理念。采風樂坊的作品主要分為三個部份:

一、傳統絲竹音樂與台灣音樂

采風樂坊以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種樂器組成,分別為:胡琴、笛子、琵琶、古箏、揚琴、阮咸等。這樣的編制不僅保存了豐富的傳統絲竹音樂與台灣音樂,樂器的多樣編制組合更凸顯其合奏的獨特性與各種發展的可能性,因此采風樂坊將此一編制作為最主要的表演型態之一。

二、大型舞台作品

  • 《七太郎與狂狂妹》兒童音樂劇
    這齣作品製作於2003年,也是采風的第一齣劇場作品,主要觀眾對象為小朋友。此劇主要以絲竹樂器結合戲劇元素,從中介紹每件樂器的獨特性,並加入劇情且娛樂效果十足,是一齣富有教育意義的兒童音樂劇。
  • 東方器樂劇場Ⅰ《十面埋伏》
    2005年的《十面埋伏》,是采風樂坊成立15週年的「東方器樂劇場」系列開創之作,也是全世界首創的器樂劇場表演模式,該劇故事內容是關於「楚漢相爭」裡劉邦和項羽間的劇烈戰爭以及虞姬淒美的愛情故事。
  • 《東方傳奇-搖滾國樂》跨界-流行
    《東方傳奇》有別於采風以往所製作的表演型態與風格,它融合了搖滾與電子元素的音樂風格,並在整體呈現上配合炫麗的聲光效果及舞蹈肢體動作。
  • 東方器樂劇場Ⅱ《西遊記》
    《西遊記》延續2005年《十面埋伏》器樂劇場概念,以器樂演奏為主體,跨領域結合了肢體、戲劇、燈光、佈景、服裝等劇場元素。
  • 東方器樂劇場III《無極-一個英雄俠客的春夏秋冬》
    《無極》以「道」家的清靜無為與自然哲學為發想基礎,藉傳統二十四節氣分說生命之起落與喜怒哀樂。

三、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為采風樂坊發展上相當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單獨的傳統器樂演奏或與西方現代樂團同台演出。采風樂坊自創立以來經常接受委託與邀請,將傳統音樂元素或樂器本身特殊的音響色彩,運用到現代音樂的創作中。這樣的特色橫跨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並使其成為一個音樂交流上重要的橋樑。

未來采風樂坊仍會秉持立足傳統、迎向當代的理念,繼續提供一個優質的文化融合平台,呈現更廣闊且專業的表演。對采風樂坊而言,傳承不只是素樸的承續,而是傳統再次奔馳。

2018-2020重要活動

  • 2020/11/29《琴想里山》「2020臺灣音樂憶像-台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委創首演系列:傳統樂器與西 樂器混合室內樂專場」
  • 2020/09/17《茶禪樂舞》中山堂光復廳
  • 2018/07/28《2018新竹仲夏藝文季-十面埋伏》新竹文創館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