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樂集2017委託創作計劃

雙溪樂集

  • 雙溪樂集2017委託創作計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雙溪樂集2017委託創作計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雙溪樂集2017委託創作計劃|雙溪樂集|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雙溪樂集委託創作樂曲解說

1.陳中申《敕勒川》為給男高音、大提琴與鋼琴

作曲家以蒙古民間「長調」的語法及演唱法來創作旋律,中間一段慢板有採用原生態的民歌旋律,演唱的音域有兩個8度寬,最高音高到high D。大提琴摹仿蒙古馬頭琴的語法及演奏法,深情又富有草原色彩。快板用了緊拉慢唱手法,增加樂曲張力。全曲充滿蒙古民族風韻,用來描寫這一首蒙古著名的草原詩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本詩選自《樂府詩集》中的《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天似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淺顯如白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者的一致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
(詩歌文字解說參考百度百科,陳中申撰)

2.曾毓忠《我歌月徘徊》為女高音與即時互動電腦音樂

《我歌月徘徊》依據李白詩《月下獨酌》創作,編制為女高音與現場電子音樂,長度約9分30秒。此作品屬於創作者一系列跨音樂與科技、人機互動(HCI)與對話,結合現場演奏/唱者與互動電子音樂的研究與創作實踐之一。

此曲創作理念:

  1. 試圖以電子科技延伸女高音既有的演唱技巧與表現範圍。
  2. 嘗試在現場女高音與電腦科技互動關係架構下,創造與傳達出一種虛實擺盪、互為消長之人聲音樂美感。

電腦技術運用上,程式分析與再合成技術,將一記人聲無限延展至一真實世界所不能達到的境界,似乎不受人類呼吸換氣限制之影響;和聲合成技術,將現場人聲獨唱瞬間變成合唱(churus)效果;多重延遲技術,將人聲獨唱(monophonics) 變成數十人合唱團,以對位或卡農方式相互呼應輪唱之複音聲部(polyphonics)織度與風格。電子音樂科技之應用營造作品一種超現實(surrealism)的美感。

作品基本結構依循《月下獨酌》一詩流程,屬於一種多段落且連創式之結構設計。人聲演唱技巧上,運用一些所謂的人聲延伸技術(extended techniques)。演唱語法上,受到東方音樂語法之影響,裝飾音使用、曲調的轉音方式,顯示京劇戲曲音樂的影響。

《我歌月徘徊》由雙溪樂集委託而寫,完成於2017年,12月9日由女高音林芳瑜教授首演於東吳大學松怡廳。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文宣品
成果追蹤
  • 本創作計畫於2017/12/9假東吳大學松怡廳於《鄭聲?雅歌?》演奏會中發表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