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鎖舞踊館《無用》

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

  • 不加鎖舞踊館《無用》|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不加鎖舞踊館《無用》|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不加鎖舞踊館《無用》|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無用》始於對人類極端發展的嘆息,對照出自我生命熱情存在的無用處境,一位年近50歲的舞蹈家,碰上另一位急流勇退的34歲舞者,兩人從肉身出發,試圖找尋出每一個生命最真實的身體動能,從動能中探索出「有用」的生命力,同時也與無力感並存。舞蹈、聲音、空間、時間、光影,一切交織對話,透過最低限的藝術語彙,進而撞擊我們都正追趕的混亂時代。

《無用》是一次空白,一場抗爭,一些沉澱,一點希望。

王榮祿與周書毅同身處亞洲之境,如何穿越文化的界線,透過身體的共感,撞擊出那每個生命都將面對的階段,最無用的階段,這將是兩人交會最真實的探問。

舞台為四面台,演出者被觀眾環繞,觀眾與演出者的距離拉近,近身思考身體為何物。

「《無用》題旨宏遠深厚,意境空靈如詩。」——藝評人 洛楓

「《無用》其實是個很純粹的作品,演出之時沒有語言,佈景簡單,電音配樂有創楚重量,兩個人身體的表現。但純粹之中,其實是大量的情緒瑣屑與解不開的死結。」——香港資深評論 鄧小樺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文宣品
新聞稿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

立案日期

1988/10/11

負責人

施振榮

團體簡介

以「創作,展演,推廣舞蹈及其他藝文活動,促進文化發展與國際交流」為宗旨的「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是由文化部主管的非營利事業機構。它的前身「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88年,2015年更名。「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擁有1973年成立的「雲門舞集」,1999年成立的「雲門2」,以及2015年開幕位於淡水的「雲門劇場」,長年推動國內外展演,豐厚台灣與全球文化生活。基金會主持三個獎助計劃:「羅曼菲獎助金」協助年輕舞者創作進修,「流浪者計劃」支持年輕人出國擴展人生視野,「創計劃」協助傑出的劇場創作者發展作品,實現夢想。 雲門舞集國際邀約不斷,是各大藝術節的常客。2017年巡演紐西蘭、澳門、德國、立陶宛、西班牙,《稻禾》被奧克蘭藝術節評為「非看不可」,為立陶宛新波羅的海舞蹈節開幕,西班牙巡演吸引各地藝術節、劇院節目總監及多位重量級編舞家專程前來觀賞。2017年秋天,林懷民發表第九十齣長篇舞作《關於島嶼》,以台灣島嶼的素材入舞,傳達亂世中的普世情感。這齣舞作由包括兩廳院在內六大國際劇院、藝術節聯合製作。2018年巡演美、英、法、德、葡萄牙等國,先後獲歐陸權威舞蹈雜誌TANZ,英國The Stage與衛報,芝加哥論壇報選為「年度最佳舞作」。雲門舞集也因演出《關於島嶼》獲得2018年「英國國家舞蹈獎」的「傑出舞團獎」。

2018年10月受台灣好基金會與臺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邀請,赴池上美麗的稻田中演出,舞出《松煙》的雲門舞者成為田園的美麗風景。年底,舞出精彩輝煌的四十五年之後,林懷民宣布將於2019年年底退休,同時擷取雲門經典作品中令人叫絕的段落推出《林懷民舞作精選》,這個回顧展除了在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之外,也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歌劇院揭開序幕,是具有指標性與歷史性的重要演出,近二十場的演出票券在演前數週全數售罄。

林懷民於1999年創立雲門2,現任藝術總監為鄭宗龍。雲門2以培育編舞家、舞者及培養多元觀眾為目標,「春鬥」定期發表新作,已成為台灣觀眾期待的舞蹈風景。2016年,國家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委託創作《十三聲》,挖掘台灣古老、俚俗、在時代洪流中逐漸凋零的文化記憶,受到熱烈迴響。2017年春天,鄭宗龍為澳洲雪梨舞蹈團編創的《大明》,於2018年隨雪梨舞團至法、德等國巡迴演出。2017年秋天,在淡水雲門劇場發表新作《捕夢》。專業劇場舞台之外,雲門2也利用講座結合演出的有機形式,深入鄉鎮、社區、學校和部落,禮堂、風雨操場、活動中心。自2007年起,雲門2投入「藝術駐市」計畫,全台舉辦近500場舞蹈活動及演出,參與人次近31萬人;除此之外也獲企業連續18年支持舉辦「國泰藝術節校園社區巡演」,繼續造訪台灣各地,將精彩舞作直送到青年學子和社區民眾面前,海外巡演也未停下腳步,2016年10月,雲門2擔任紐約秋季舞蹈節壓軸演出,11月首登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2017年參與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華藝藝術節演出,2018年至澳門藝術節及中國六大城市巡迴,為雲門2海外巡演立下新的里程碑。 雲門為全民跳舞的初心,也用每年的戶外公演來體現。國泰金控支持雲門連續23年舉辦免費戶外公演。從世界到台灣,面對戶外演出,雲門舞者的認真程度,和在大劇院裡沒有差別。反而在戶外演出時,舞者和工作人員更能直接感受到觀眾的熱情,從和觀眾的互動中獲得最直接的肯定。每年夏天的戶外演出地上不留一片紙屑,這樣的廣場文化已成為台灣最驕傲的文化風景。2017年由雲門2擔綱,在台北、台南演出《十三聲》。2018年在國泰金控與桃園市政府的支持下,雲門舞集在台北、屏東,以及桃園三地演出《關於島嶼》,服務觀眾近七萬五千人次。

2008年雲門位於八里烏山頭的鐵皮屋排練場意外失火,多年心血付之一炬。2009年本基金會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與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簽訂合約,由雲門自行籌募經費,在中央廣播電台舊址上興建雲門劇場,營運40年,如表現優異,得續約10年。營運期結束後,雲門劇場無償移轉新北市政府。失火之後,各地主動關心捐助,截至2013年年底,總計有4,155筆的國內外民間捐款,成就了雲門劇場的興建。雲門劇場於2015年4月24日開幕演出。這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也是華人世界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園地。雲門劇場開幕至今,陸續邀請國內外優質團隊,讓雲門劇場朝向成為「國內外專業團隊演出平台」的夢想。雲門劇場在這些精采的節目活動下,觀眾能看到不同於大劇院的近距離感受,也透過工作坊、導覽參訪的體驗,達到與觀眾親近接觸的目標。這個全民共享的「夢的綠劇場」,將持續透過多元的互動呈現方式,繼續將美好藝術帶給大眾,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