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續編〉

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 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續編〉|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續編〉|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續編〉|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續編〉|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續編〉|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山味、海味、臺灣味:臺灣飲食文化歷史

臺灣的飲食文化與歷史發展息息相關,無論是飲食習慣、文本、民俗生活,都潛藏著歷史發展的軌跡。透過本書第一部分「臺灣飲食的歷史發展」的各篇文章,能對臺灣飲食歷史的發展輪廓有所認識。近年來,臺灣各地的自我認同感與地方意識逐漸崛起,第二部分「地方飲食與認同」則在探究食物如何區分個人或群體在文化上的差異,進而產生強化族群特性、甚至國家的認同,並反思飲食文化的變遷,對地方認同形成的挑戰。

滋味的流轉:遷徙與地域飲食文化的形成

kittler與Sucher認為,移民在適應新文化的過程中,相對於語言跟穿著,飲食習慣往往是最後改變的一項傳統;而Mintz與Du Bois則指出食物同時具有鞏固群體成員身分及跟其他群體區別開來的功能,因此,食物可以區分族群、種族、國族、階級以及性別的認同。本書蒐集了遷移與食物變遷的相關論文,分別從公領域餐廳或小吃店,與私領域的家庭日常飲食與節慶祭品的角度切入,來說明移民在接待社會所衍生出的各種適應或融合的形式。

誰識食滋味:文學與藝術中飲食符號

文學、藝術乃至於二十世紀以來的電視、電影及網路等媒體,讓飲食除了填飽肚子,滿足口腹之欲的功能外,更有反映歷史與社會現況與思維的另一種意涵。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文章,作者分別居住在臺、港、新加坡三地,探討的區域飲食文化則涵括海峽兩岸、香港、琉球、越南和東南亞,討論的對象涉及古代文獻、當代散文、小說、電影,乃至龜圖像祭物、食品包裝等,內容豐富,繽紛多彩。看文學與藝術中的飲食符號,如何反映「在地」的關懐和「全球」視野。

和風華韻:中日飲食文化的交融

在飲食的交流採借中,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互動關係,是相當獨特而引人思考的。從公元約五世紀的隋唐時代開始到現代,由大唐東傳至日本,至明治維新後呈反轉之勢,飲食的交流影響也開始主從互易。本書收錄了八篇文章,透過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呈現了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論述。希望透過多元樣貌的呈現,擴展我們對中日飲食文化交流的視野與理解。

顯示完整資訊
封面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