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樂器中尋找,有人在歌聲中尋找,也有人更幸運地,能夠就在茫茫塵世間,找到了那個能夠喚醒與過去、現在、未來產生共鳴的一種震動。」今年5月,臺灣作家郭強生獲邀於巴黎朗誦作品《尋琴者》,用文學喚起巴黎人們的共情。幾個月後,來自臺灣的藝術家們再次登場,以藝術之聲向世界訴說這座島嶼的故事。

2024巴黎奧運期間,全球目光集中賽場之際,巴黎的拉維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也迎來了一場文化盛宴。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力量在此匯聚,與奧運賽事交相輝映。各國展館展現豐富且獨特的文化風貌——印度館教授道地瑜伽、巴西館設置沙灘排球場、墨西哥館則以亡靈節彩旗妝點園區,讓拉維特園區宛如一場小型世界博覽會。

而在園區一角,喜氣的紅燈籠高掛,結合廟埕辦桌與電子花車概念的舞臺成為話題焦點,正是也受邀其中的「臺灣館」。現場發送茄芷袋、小泡芙與珍珠奶茶冰棒,讓遊客沉浸在熱鬧的「臺味之夜」氛圍中,感受臺灣廟口看戲的傳統文化。

臺灣館以「Win Together」為主題,由24組團隊、122位藝術家帶來近60場表演,橫跨音樂、戲曲、舞蹈、馬戲和DJ演出等。同時,透過數位輪播展示藝術銀行典藏的視覺藝術作品,將臺灣多元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元素呈現在國際舞臺上。

活動為期15天,節目精彩多元、融合了傳統與創新。例如,「林宗範與風中燈牽亡歌團」攜田都元帥「出海」,將南臺灣的「牽亡儀式」搬上巴黎舞臺,重現臺灣先民橫渡黑水溝的故事。以恆春民謠《思想起》開場,表達親人遠行與離別的相思之情,透過牽亡歌與宗教儀式,探索生命及死後世界的連結,這一傳統儀式也成為許多現代表演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同樣以臺灣本土文化為創作基礎的「A Root同根生」,融合東西方樂器、多元語言及歌舞等形式,重新轉譯臺灣的民間故事與妖怪文學,將鬼怪傳說融入音樂。現場帶領觀眾大跳「腳踩七星」的關公舞《紅紅》,彷彿置身於熱鬧的臺灣廟口。

而致力於傳統再創、跨界合作與當代音樂的創作型室內樂團「三個人」,以箏、中阮、笛/簫三種樂器組成的和諧感,突破傳統國樂演奏方式,展現臺灣音樂的創新與多樣性,令巴黎觀眾耳目一新。

如同運動員以身體參與競技,臺灣藝術家也通過肢體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女子馬戲「創造焦點」以《金剛芭比》為題,透過馬戲、戲劇和舞蹈展現女性的力量與自信,打破社會對馬戲的性別刻板印象。「TAI身體劇場」則演出《Tjakudayi─我愛你怎麼說》,以團員創作小說為靈感,結合排灣族歌謠與肢體語言,詮釋災後的離散與重聚,用身體訴說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更多精采演出包括,阮劇團與臺灣傳統戲曲團隊共創的「戲曲新編」、臺語民謠謝銘祐與麵包車樂團、客語歌手邱淑禪、排灣族歌手阿爆(阿仍仍)率領的那屋瓦少女隊、DJ QuestionMark、變裝皇后妮妃雅(Nymphia Wind)等多位不同類型的臺灣藝術家,共同打造最具臺味的文化風景。

臺灣館閉幕式以「妮妃雅與瘋家」的變裝秀掀起高潮,以大膽創新形式突破既有框架,呈現多元與包容之美。同時,在奧運賽場上,臺灣女子拳擊選手林郁婷無懼流言,以堅強實力奪下金牌,藝術家與運動員攜手詮釋「Win Together」精神,共同綻放島嶼之光。

「巴黎的草莓,也許我們會再見。」——DJ林貓王在演出尾聲,以臺灣樂團糯米糰的《巴黎草莓》,混音法國歌曲及電影《再見機器人》金曲,作為文化奧運演出的圓滿結尾。然而,這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開始,島嶼之光將隨著藝術家的腳步,持續照亮世界各地,期待下一次與世界相遇!

 

文編/林佳穎 Banner設計/Dyin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