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麼?地方、人們與宗教相互依偎,彼此的關係能有多緊密?Conrad Phillip Kottak在《文化人類學》[1]內說到,宗教超乎經驗且無法用平常話語來解釋,必須建立在信仰之上才會被人所接受。而這些信仰則以超自然(supernatural)為基礎,比如神、鬼、靈魂等在我們現存物質世界之外,並有無形的力量才會被人所相信。李亦園在《信仰與文化》[2]內說到,關於神靈有人認為是慈愛的,也有人認為是恐怖無常的。他從心理層面切入人們對信仰態度的差異,發現宗教信仰與民族的教育、養成有關,也說明了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制度深層的影響力。
劉冠詳以自身經歷融合印度教濕婆神話,藉濕婆多種性格的面向展現自己其中一段人生。神話中,濕婆多以男性樣態為主,但也有聞因面向多元而性別不定。在此回看計劃成果《SH0VA》由三位舞者共同演出,包括生理男女的身體展現,恰好反映了濕婆神秘不定的樣態,粗曠與纖細、光頭與長髮等。除外在形象,演出本身也不只單方的故事呈現,過程有劉冠詳的話語述說、有不知所云的喊叫,還有近代的音樂穿插,整體進程在虛實間玩出一番趣味。
神祇除了象徵性的存在,真正進入肉身的情況會如何?林徹俐《附神》一書申請文學類的出版補助,內容講述擁有特殊體質的父親為主,以自身視角望過父親成為乩童的不同時刻,也藉此見到不同的人生樣態。自王昀燕的專訪,林徹俐說:「做為凡人的父親,跟被神附身時一樣,都是在幫助人,只是差別在於,他被神附身的時候,別人會想辦法感謝神,可能燒更多金紙、帶供品來祭拜或是在神明生日捐錢酬神;可是,當他是凡人時,這些曾受幫助的人好像視之為理所當然,到最後竟然因為幫不幫而演變成許多衝突,彼此失和。」[3]不論是乩童本身或周遭環境會面臨的事,小說娓娓描述了這種變化。
關於人神共處,盧盈良的《神人之家》亦呈現了這個樣貌。計劃本想記錄能被附身的哥哥,但聚焦家庭後順勢長成了關於「家」的紀錄片。本片呈現不同家庭角色迂迴又緊扣的命運,另也加入信徒的回饋,以一種同情又殘酷的視角述說這個家圍繞著信仰所發生的一切。
自《BIOS monthly》對盧盈良的專訪中寫到「……家裡的頂樓神壇每到晚上就會開始有人聚集問事,一群大人圍在哥哥身邊求身體健康求事業發達,他也曾經見證神蹟——但更多時候,那裡只是一群想求明牌、解籤詩的賭徒。」[4]因為哥哥的通靈、爸爸的習性,讓盧盈良對家庭及宗教有了很不一樣的想法。Tim Cresswell在《地方》[5]內認為「家」這個私密空間存在一連串自身記憶與想像,我們也從這個空間開始對外在各種空間有更多的認識。而「家」作為一個地方並不全然是理想的,有些地方則充斥著壓迫。儘管如此,在地方之上存在的經驗,仍然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當大眾依然認為信仰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且人們能因信而解脫時,透過林徹俐與盧盈良的經驗將自家故事攤到眼前,甚至提出對神靈的質疑,讓我們更認識傳統信仰較不為人知的一面,也對習以為常的寄託提出反思。如同朱峯誼以神祕主義對臺灣當代藝術提出思考的《從在地傳統到普世靈性的無盡追尋:宗教與神秘主義於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時代意義》其中一篇成果內文說到:「……日常生活中,我們擲筊都是擲問『未來』的事……為什麼大家平常不問神明過去的事,而只問未來的事?」[6]這不論種族、宗教等限制,更貼近常民習慣的過問也是一種對信仰的重新檢視。因為我們習慣,所以不曾懷疑其中的意義,但當有人提出來,這便是個有趣的辯論。
宗教信仰在不同面向都有著實的依附關係,但其是否值得做為心靈棲地的全盤賭注,抑或只是場豪賭?不論您是否相信,最後都要祝福各位讀者健康、順心😊
文編/張徨裕 Banner設計/Dyin Li
註釋
[1] 參考自Conrad phillip kottak(2014)。《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徐雨村譯)。台北:巨流圖書。
[2] 參考自李亦園(2010)。《信仰與文化》。Airiti Press。
[3] 引用自王昀燕。〈做為乩身的女兒,她要透過寫作替父親「改運」——專訪林徹俐《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OKAPI閱讀生活誌》。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888
[4] 引用自Bios monthly。〈賭徒爸爸,信徒媽媽,通靈哥哥,和導演我——專訪盧盈良《神人之家》〉。《Bios monthly》。網址: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1158
[5] 參考自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新北:群學。
[6] 引用自朱峯誼。〈台灣當代藝術裡鬼神顯現的技術追問〉。《群島》。網址:https://www.heath.tw/nml-article/concerning-technologies-of-reappearing-mystical-experience-in-taiwanese-contemporary-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