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頭樂響?2009薪傳打擊樂團擊樂劇場發表會

薪傳打擊樂團

  • 陣頭樂響?2009薪傳打擊樂團擊樂劇場發表會|薪傳打擊樂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陣頭樂響?2009薪傳打擊樂團擊樂劇場發表會|薪傳打擊樂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陣頭樂響?—2009薪傳打擊樂團擊樂劇場發表會」為薪傳打擊樂團將延續往年在「擊樂劇場」的發展方向,以黑盒子演出概念結合現代聲光科技、電子化音響介面的應用,邀請台灣傑出作曲家曾毓忠教授、鄭醴丰教授為薪傳打擊樂團創作新曲,將傳統藝陣鑼鼓之擊樂演奏者的單純演奏模式,延伸發展至「既舞且樂、無聲不戲」,並以歐美的現代音樂語法重新詮釋各種陣頭的丰采魅力!

曾毓忠《大鼓陣》樂曲解說

音樂嘗試出表現一種節慶中大鼓齊鳴、震天嘎響的戲劇效果,以及展現一種發自原始力量的樸拙美感。

此作品結合包含了中國大鼓、堂鼓、大鑼、大鈸等傳統打擊樂器,以及包含電腦、電腦程式Max/MSP與Wii控制器等當代之先進科技。而整合科技與現場音樂表演藝術,展現科技在音樂展演應用上之潛能與戲劇張力,也為此作品之重要創作理念。

鄭醴丰《弄獅陣》樂曲解說

此曲創作的概念,源自於台灣廟會陣頭中的常客之一的「醒獅陣」。弄獅陣盛傳於廣東廟會,原本被稱為瑞獅陣,但廣東瑞獅與睡獅發音相同,相傳清末民初,中國積弱不振,遭外國恃強凌弱,廣東武師群起抗爭,提出了一口號:「無睡獅、瑞獅醒覺」,之後就將瑞獅改名為「醒獅」,代表廣東人已覺醒,希望中國人再也不受外國人的欺侮。故現今的廣東獅團都以「醒獅團」稱呼。

此曲的編制,將傳統弄獅陣頭中的樂手編制(一獅鼓、一獅鈸、一獅鑼),再加上一個堂鼓與泰來鑼,以增加氣勢與音色的對比層次。而在節奏上,則將原有弄獅的傳統節奏型態刻意隱藏在各式節奏律動之中,而在拍號的律動選擇上,除了傳統四拍的架構之外,更有9/8、7/8、6/8、5/8、4/8、3/8拍等繁複變化,企圖讓弄獅陣的傳統鑼鼓,融入二十世紀現代打擊樂的特別律動形式。

有趣的是,在樂曲結構上,作曲者特別加入了兩段傳統弄獅沒有的特別構思,一是獅子在出動狩獵前的陰森詭譎的景象描寫,另一則是將舞獅的速度以極慢動作的方式呈現畫面!讓整個弄獅陣,在速度上、音色對比上、拍子律動上以及畫面呈現更新的創意。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創作者簡介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