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rata Taiwin 委託作曲家林佳瑩創作計畫《Anamorphosen》

  • Camerata Taiwin 委託作曲家林佳瑩創作計畫《Anamorphosen》|巴雀藝術|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巴雀藝術「Camerata Taiwin 委託作曲家林佳瑩創作計畫《Anamorphosen》」作品簡介

作品編制:弦樂團(6/6/5/5/3)

創作構想:

由於巴雀弦樂團的團員是來自各方傑出的青年音樂人才,其技術表現與音樂性的純熟度將有利於作曲家盡情發揮創作與當代音樂的各種表現。作品將嘗試跳脫弦樂團本身同質性的編制,建立多元且立體的聲響表情。並開啟多層次的樂曲織度(Texture)與敘述模式。為此,本作品的創作手法啟發自「Anamorphosis」藝術。

樂曲解說:

如果音樂是以實體的方式被感知,此作品可視為「變形」視覺藝術。此類視覺藝術是利用扭曲的透視觀點與錯覺,使觀者需藉由特定視角來捕捉圖像的真實意義。此作品將特定素材以重疊記憶的方式呈現,以緩慢移動而延續的音色變換,表現暈塗繪畫手法(sfumato),營造朦朧漸變的視覺延宕效果。

Richard Strauss在其弦樂團作品《Metamorphosen》中暗引貝多芬為主題,《Anamorphosen》以「後設」的概念,重新探索古典音樂傳統下的新可能。用影射手法(allusion),將既存的音樂片刻轉化運用,試圖超越素材原始層面之意,探尋當代的音響美學。曲中帶有既視感(déjà vu)的素材由曖昧隱晦的情境演變(morph)而來,之後轉變為富有能量與象徵自由的音樂風貌,最終其音形有如仿設變換(Affine transformation)伴隨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的聽覺想像中釋放。

全曲欲體現音樂視角的發現過程:從邈遠斜視的觀點,幾經變換到由不同織度配器所導向的消失點(Vanishing Point),直到曲終將視線無限延伸到另一個遠端。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創作者簡介

作曲家/林佳瑩

臺灣作曲家林佳瑩,2018年榮獲英國皇家愛樂協會作曲大獎(RPS Composition Prize),為獎項設立70年來首位台灣得主。自2015年屢獲國際作曲大獎肯定,包含義大利Piero Farulli國際作曲比賽首獎、芬蘭西貝流士國際作曲大賽第三名、義大利Michele Novaro國際作曲比賽第二名、韓國歌德學院委託創作獎、美國西雅圖管弦樂團Celebrate Asia國際作曲比賽首獎、國臺交NTSO青年音樂創作競賽首獎等。

創作受到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讚為具有「明顯的才情」。作品演出遍及歐、美、亞洲。合作樂團包含英國愛樂管弦樂團、美國西雅圖管弦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巴雀Camerata Taiwan、義大利Quartetto Maurice、法國Quatuor Béla、英國Psappha樂團、韓國TIMF樂團、香港創樂團等。發表地點包含倫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皇家節慶大廳、芬蘭Hämeenlinna市政廳、西雅圖Benaroya Hall、佛羅倫斯威爾第歌劇院(Teatro Verdi)、匈牙利布達佩斯音樂中心、日內瓦Plainpalais市政廳、韓國統營音樂廳、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香港西九文化區、臺北國家音樂廳、高雄衛武營等。

作品由倫敦Orchid Classics、NMC Recordings、大聲藝術、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錄製發行;樂譜由義大利Ricordi出版。並於英、義、葡、德國、芬蘭、瑞士的國家廣播電臺播出。

作曲前後在臺北藝術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羅馬音樂院學習,師事楊聰賢、Philip Grange、Matteo D'Amico。亦於匈牙利Peter Eötvös當代音樂基金會隨Eötvös進修、於英國愛樂管弦樂團/皇家愛樂協會作曲學會,隨Unsuk Chin進修、於羅馬S. Cecilia國家學院,隨Ivan Fedele進修。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巴雀藝術

立案日期

2015/12/23

負責人

張皓翔

團體簡介

巴雀藝術成立之初,是想同時作好一個表演團體與行政平台,讓海外歸來的傑出年輕音樂家們能更容易登上舞台,進而被臺灣聽眾聽見。這些年輕音樂家為了追尋古典音樂的源頭與不同的生命經驗而出國深造,或許在國外累積了人脈、才華也得到肯定,但最後還是會選擇回到臺灣發展。團長張皓翔就曾是這些音樂家當中的其中一位,自己剛回國時,不免為自己的音樂家生涯感到有點擔憂:臺灣的古典音樂環境,不論在節目素質、活躍度與聽眾人數上,當然都差上歐洲好大一截。即使回臺後的幾年歷程還是讓張皓翔覺得,臺灣古典音樂環境不理想,「但依然能有些不同的發展」。不過他也沒忘記當初內心的不安,同時深知年輕音樂家們日後在臺灣要能有這種「不同的發展」,還是得先站穩第一步。

如今六年過去,巴雀藝術的努力與堅持已被注意到,2019獲選為「新竹縣傑出演藝團隊」,以此之名,我們更賦有回饋社會及將藝術向下紮根的使命。我們給自己的下一個願景,是要把這些在世界各地挖寶的好聲音,淬鍊成巴雀之聲,再將之帶出台灣、帶到世界。

目前本團的節目共分為:

  • 年度巡演音樂會
    「巴雀弦樂團」由波蘭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得主—楊書涵擔任指揮,並邀請西班牙史坦伯格國際鋼琴大賽首獎—陳世偉擔任鋼琴獨奏,保加利亞卡密拉羅夫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簡祥峻擔任樂團首席,及延攬海內外20 多位青年音樂家,每年為音樂而相聚,共同攜手進行年度台灣巡演,呼應了Camerata(註1)的精神,因此便以「Camerata Taiwan」為團名。
  • 《蒲公英》校園巡迴計畫
    2017年以新竹為始, 樂團內部自成室內樂組合,透過現場演出,規劃主題,提供知識之餘,拉近音樂與小朋友日常生活的關係,直接引起他們的共鳴,萌芽出學童對音樂的興趣。讓音樂藝術的種子向下扎根的同時,同時期許能平衡偏鄉地區藝術資源不足,與學校老師們共同創造孩子對於藝術感受的想像。而這段音樂偏鄉之旅還要繼續走更久,更遠。《蒲公英》校園公益巡迴音樂會,連續三年獲選新竹縣政府文化局「藝進校園」合作專案。
  • 巴雀青少年弦樂團
    2019年10月成立初期,計畫2020春季甄選。雖然草創時期,但期望透過樂團全面性的訓練,讓學生親身感受老師們的態度與音樂,進而能被感染內化。而我們相信,學習不是只有聽音樂的習慣或對音樂的了解,而是學生的態度。態度對了,技術得到進步、體驗過合奏的神秘感受,那些成就感就會帶領他們主動追尋音樂。
  • 巴雀盃音樂大賽及優勝者音樂會
    2017起每年舉辦,因為曲目以演奏全曲為原則,並邀請到劉姝禪老師擔任評審長,及其他音樂領域頗負盛名的評審老師擔任,除資深音樂人也有新生代演奏家,一年比一年吸引更多人報名。而本賽事歷屆參賽者成績皆於國際大賽或國內甄選成績皆能相符呼應,無疑這些都是對此比賽正面公平的肯定。

2018-2019重要活動:

  • 2019巴雀弦樂團《巴雀.英倫》
  • 2018巴雀弦樂團《愛.昇華》
  • 巴雀盃音樂大賽及優勝者音樂會
  • 校園公益巡迴音樂會《蒲公英》

註1:「Camerata」一詞發想於Camerata Florentina,是指16世紀於義大利佛羅倫斯一群熱愛人文、藝術、哲學的同好,時常齊聚一堂討論相關課題,其中兩位成員是非常重要的作曲家,這個聚會對於音樂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