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針鋒對決
果陀劇場
一、效益:
直線、幾何、轉動變化的舞台,透過光影強化舞台上角色內心的掙扎與隱藏,大膽火紅的燈光,強烈地暗示著主角奧賽羅嫉妒的怒火。
從2008年8月30日高雄至德堂開始,李立群和金士傑精湛、動人的演技讓觀眾走近莎士比亞深沉的悲劇《針鋒對決》的世界,看見經典的神韻和精髓。儘管全劇長達3個小時,演出時間並不算短,但觀眾完全沉浸於高潮迭起的劇情之中,每位演員都叫人目不轉晴,不論是伊阿苟讓人毛骨悚然的陰狠獨白、奧賽羅極度掙扎的沉痛怒吼,在在讓觀眾情緒隨之起伏,誠如李立群先前所言,觀眾並沒睡著,全場還不時爆出笑聲、拍手叫好。
《針鋒對決》首輪的演出得到許多來自觀眾、網路的好評,皆認為透過兩位大師的演繹,對白被理解,讓他們看見莎士比亞原著對人性的辨證;而導演、舞台設計等部分,則呈現出極具巧思及精緻的美感。果陀劇場已決定於2009年1月9日至18日於台北城市舞台再加演數場。
二、特色:
文本深刻描繪人性
《針鋒對決》劇中多的是時機讓這場悲劇化為無形,只是,人性的脆弱,透過伊阿苟一步步棋,迅速地崩潰、瓦解,像是一張精心繡製的絲帕,點染上一星煙火,這條絲帕轉瞬間就毀於無形。
「多疑的人不需要什麼理由,只是為了嫉妒而嫉妒,嫉妒是一個憑空而來、自生自長的怪物。」需要多少對人性的觀察了解,才能寫出這樣一針見血的句子?《奧賽羅》在莎翁四大悲劇中,情節、人物最單純、但卻是結構最嚴謹、刻劃人性最為深刻的一齣。劇中沒有英雄,每一個平凡人心中都有黑有白,有奧賽羅也有伊阿苟,有黑暗也有光明。
以基里柯風格為本的舞台視覺
舞台上以超現實主義畫家喬治德基里柯的畫風為本,奇詭的光影、反現實而行的透視、孤寂的陰影。觀眾見到舞台上的七巧板,移動組合出劇中所有的場景,室外、室內,城堡、海港⋯⋯甚至有些景的運作,直涉入劇中人物的「神秘思維」,提供了場景,也提供了意念的外現。
無韻詩(Blank Verse)體中文化的精細要求
要將莎士比亞的作品改編成中文演出並非易事,莎士比亞的劇作中把「無韻詩(或稱素體詩)」(blank verse)的體例發揮到極致,劇本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這種格式。這種不押韻的詩,每行十個音節,分為五個音步,每個音步的重音落在第二個音節。《針鋒對決》的改編將保留劇本原來「無韻詩」體的文字之美,並著重以中文演繹時的語言精煉。這個部分,除了在劇本的改寫上反覆斟酌,也將在排練時,對演員的唸白極力要求,令其並以「理解」、「翻譯」和「表達」這三個演員走進角色的入門步驟,用演員自身的內涵去成就莎劇的演出。
三、影響:
人類悲劇性格的省思
人生中種種悲劇的產生,實肇因於某些性格缺陷沒有面對處理、不斷因襲累積自身,最終自然導致出災難性的後果。《針鋒對決》探討的是「懷疑」與「妒忌」存在心中不好好控制,最終會變成放任自己的嫉妒、篤信自己的懷疑,而造成致人於死的冤屈,並導致圓滿人生的破碎。莎士比亞對人類性格的省思超越時代與疆域,關注的是人所應坦然面對的問題。自莎翁寫就此劇本的數百年後,人類仍舊為「懷疑」與「妒忌」的性格缺失所糾纏,而我們總是要一再的透過戲劇、文學、先知們警語,讓我們從朦昧執迷中悠悠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