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戲真作》中部巡演計畫
EX-亞洲劇團
演出內容
正如同故事一開始,由說書人角色緩緩道來的感嘆「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只是有人選擇了旁觀他人之經歷,有些故事卻能讓觀眾採取了行動,讓劇情在真實生活中發生了迴響」,這樣的感嘆也成為此次EX-亞洲劇團所製作《假戲真作》之中心思想之一。劇場對於觀眾的意義是什麼?戲落幕後,我們又期望觀眾帶著什麼離開劇院?導演Jayanta深信劇場的力量,不是讓觀眾安穩的坐在第四面牆之外,袖手旁觀他人之痛苦;而應該內化劇中人的遭遇,帶著反思去處理真實生活中的各種經歷。
故事中的戲子山卡具有變換任何角色的能力,但他面對握有權力的人-不論是富商還是國王,卻沒有任何反擊的能力,只能默默的忍氣吞聲,任人宰割。什麼是謊言?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扮演?什麼是誠懇?面對這些直擊人性的問題,我們刻意忽略了原始故事的明確時空背景,將內在人心的探討取代外在環境的敘事。在既定價值觀下受害的,不一定是演員,不一定在印度,這樣的故事就像山卡輕而易舉的轉化成各種角色一般,也化身在現實人生各樣的情境中。關鍵只在於看完了這部戲的我們,將用什麼樣子的姿態來面臨本質相同的類似故事。
導演筆記/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是在新德里。當我一個朋友和我述說了這個口傳文學小品時,我心中忽然對故事的主角「戲子」湧起了相當不尋常的同情心。同時,我也開始好奇地思索著,這個「戲子」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人。之後我將這個故事向許多朋友轉述,他們大都和我有著同樣的感受,只不過他們卻不太能接受這個故事的結局。但對我來說,我喜歡這個故事,正因為著他的結局。
不管身邊的人對這個故事有怎樣不同的看法,從我一聽到這故事,就開始期望著有朝一日能將它改編成劇場作品,讓說書人和演員在舞台上身影交疊。所以當我們一旦決定要進行這個製作,我就開始和雋展一同工作,不斷地討論,不斷地排練,將文字發展成劇本以及動作。
在排戲的過程中,我才了解到要重新回溯我初次聽聞這個故事的情感,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事實上 ,這可以說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我甚至連當時轉述這故事時,那份心中的悸動,都難以在排戲時準確地拿捏。該如何真實地呈現我心中對於A True Calling的情感,並且在劇場元素上達到平衡,就這樣成為了我這幾個月來最大的掙扎。舉例來說,也許在故事中只記載了短短的一個句子:「他相當擅長偽裝,身邊的人往往在他恢復真實身分後,才了解到方才只不過是演戲而已。」就這樣,短短的一句話,可是早就將主角「戲子」的人物特性刻劃地淋漓盡致。但同時身為導演和演員的我,該如何將這樣的文字轉換成舞台上的畫面,來說服觀眾的眼睛,就變成了我最大的挑戰。
尤其是對現在這個時代的觀眾來說,我們身處的世界太過現實又太過物質,已經沒有任何空間可以讓想像力馳騁。我深信亞洲劇場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在觀眾面前重新創造一個合理又具有意義的劇場空間。也許不同的國家有各自的文化,但這些位於亞洲不同地域的劇場卻有著一個共同點:劇場總是結合了說故事、音樂、舞蹈、還結合了面具,營造出一個風格化的表演手法。鬆散的劇情線以豐富的視覺元素和感官訴求作為支撐,無論在唸詞、服裝、或是手勢方面,都和西方劇場大不相同。
在我的劇場創作中,一直想要保存著這份亞洲劇場共通的特色。藉由這樣的劇場形式,我誠心地與我的觀眾分享我的故事。如果這些故事能打動當代社會的觀眾,對他們的人生造成改變,不再只是無關痛癢的看戲而已,那這將會是我創作生涯中最豐盛的收穫。
主要參與者
口傳原著:Vijayadan Detha(印度)
製作人:林浿安
藝術總監/編導: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
舞台設計:詹子嵐
音樂設計:ARCN TEMPL(新加坡)
中文音樂作曲:鄭捷任
服裝設計:李育昇
燈光設計:賴科竹
演員:魏雋展 & Jayanta
宣傳/劇本翻譯:白斐嵐
劇照攝影:陳少維、Delvin Lee
平面設計:藍姆設計
宣傳影像:烏來好電影工作室
宣傳協力:加侖工作室
行政總監/製作人│林浿安
苗栗客家人。新加坡「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畢業,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學士,現任EX-亞洲劇團團長。參與過日本、印尼、馬來西亞、香港、韓國、新加坡、上海、土耳其、印度各藝術節巡迴演出。多次發表編導及Solo作品包括《頑泥》、《東經121度‧北緯23度半》、《舞騰的悲傷》、《第十二頁P12》、《婚姻神話》。曾與國際籍導演馬惠田、Robert Draff、王景生、Phillip Zarrilli、郭慶亮工作,演出作品包括《虎符》、《Tartuffe》、《Lim Tzay Chuen》、《水站》、《靈戲》。國內演出作品包括:金枝演社《春天的花蕊》、《潦過濁水溪》、《胡撇仔戲─台灣女俠白小蘭》、《古國之神─祭特洛伊》、《群蝶》、《祭特洛伊(完整版)》;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我係劍聖宮本武藏,殺!殺!殺!》、台原偶戲團《絲戀》。
近年來多次於鄰近台灣的亞洲各國戲劇舞台演出發聲,於印尼 Solo城及雅加達舞蹈藝術節中演出跨領域作品《Bedhaya Layar Cheng Ho》;2004及2006年受日本PARC之邀參與Poly-national Arts Carnival 2004/2006 in Yokohama‧Kanazawa‧Kyoto跨國交流計畫,與亞洲八國演員共同創作多語言呈現作品《Shichinin Misaki》。2009年參與新加坡外傳統游藝團(TETC)跨國演出多語言作品《The Spirits Play》並於2010年受邀印度新德里國際戲劇節巡演。製作作品包括:2006年上海亞洲當代戲劇季《我要上天的那一晚》首演,台北表演36房及苗栗巡演;2007年《印度寓言Hayavadana:阿濕波變身記》台北皇冠小劇場及苗栗、頭份及2008台南巡演;2008年第一屆臺北藝穗節《老虎與士兵》;2009年第14屆皇冠藝術節《島》;2010年《假戲真作》、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沒日沒夜》。
藝術總監/編導演│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
出生於印度東北方曼尼普省(Manipur),印度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National School of Drama)表演碩士。2001年赴新加坡「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Theater Training & Research Programme)進修,現任EX-亞洲劇團藝術總監。佳彥曾在印度不同的大學教授表演與舞蹈肢體,亦在印度與台灣主持過無數個表演工作坊。曾任印度國家級專業演員,並與世界各地卓越導演與劇場人士合作,不僅身懷多元劇場身手,更兼備導演才能。至今參與的專業演出超過37齣,導演過13個作品,他的導演作品《Meetkup Ama》受邀參加2005年新德里國際戲劇節,並被評為戲劇節中最佳作品之一。
從亞洲古典戲劇到西方寫實表演,後現代的前衛肢體劇場,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深厚訓練背景,佳彥擅長從不同的文化根源汲取養分,挖掘靈感,轉化為屬於當代的劇場語彙。創作力豐沛,導演作品《我要上天的那一晚》,受邀參與2006年上海亞洲當代戲劇季,之後於苗栗及台北表演36房巡迴演出;2007年導演作品《印度寓言Hayavadana:阿濕波變身記》在皇冠小劇場,苗栗和頭份演出,備受好評並於2008年巡迴台南演出;2008推出編導演作品《老虎與士兵》參加第一屆臺北藝穗節及2010年高雄正港小劇展的演出;2009導演作品《島》參加第14屆皇冠藝術節演出,獲得第八屆台新藝術獎提名;2010作品為《假戲真作》獲得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節目,以及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沒日沒夜》。2011年最新導演作品《百年復甦》9月即將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首演。
演員│魏雋展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現任「三缺一劇團」藝術總監。演出作品有同黨劇團《戀人物語─一個關於愛的歌舞劇》《世世代代》《藝陣人生》;小丑默劇團《天使的微笑》;沙丁龐克劇團《在世界的房間》;前進下一波劇團《太平洋瘋人院》;非常林奕華《情場如商場─班雅明做愛計畫》《包法利夫人們》;三缺一劇團《巷子裡的女人》《大家一起寫訃文》;動見體劇團《漢字寓言---罰》《戰》;EX-亞洲劇團 《阿濕波變身記》《老虎與士兵》(中文版);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最美的時刻》入圍2009台新藝術獎年度前十大表演藝術。獲選2010新人新視野推出第一齣偶戲編導作品《偶戲練習--男孩》。
舞台設計│詹子嵐
紐約州立大學普契斯分校佈景設計碩士學位,義大利羅馬Istituto Europeo Di Design佈景設計學位。出國前(1999年)一直從事電視節目相關工作,任職製作企劃職務。回國後(2006年)從事舞台設計接案及兼職影片翻譯工作,2008年7月開始為舞台設計林克華工作,擔任其舞台設計助理,迄今。舞台設計作品包括《鼻子記》(新人新視野)於兩廳院實驗劇場、《黑白過》(新人新視野)於兩廳院實驗劇場、《媽祖》 (樊潔兮舞團)助理設計於台北國家戲劇院、《入夜山嵐》(優)助理設計於台北國家戲劇院、《白娘子》(上海音樂學院)助理設計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樓蘭女》(當代傳奇)助理設計於台北國家戲劇院、《她‧她》(台北藝穗節)於台北華山藝文特區、《不分》(女節)於台北牿嶺街小劇場、《拎著提箱的女人》(女節)於台北牿嶺街小劇場、《糖果森林歷險記》(兒童戲劇)台灣巡迴、《The Book of The Dun Cow》佈景繪畫於紐約West End Theatre、《Don Imbroglio》助理設計於紐約Lion Theatre、《Thornton Wilder One Acts》舞台設計於紐約州Abbott Kaplan Theatre、《The Overcoat》於紐約州Hangar Theatre、《Rikki Tikki Tavi》(兒童戲劇)於紐約州 Hangar Theatre、《Cinderella》(兒童戲劇) 於紐約州Hangar Theatre等。
燈光設計│賴科竹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燈光設計作品有三缺一劇團《巷子裡的女人》、《一百種回家的方法》,常祚與他的友人們《大表哥》,鐵支路邊劇團《三支鉛筆》雲林場、《瓦斯桶GAS CAN》新竹場、《如徐礦坑》台南場,台北藝術村藝術進駐《印記》,北藝大戲劇研究生陳家祥畢業製作《公開場合的私人恐懼》,第二屆台北藝穗節蕭紫菡與她的流浪樂手們《流浪記》,好野劇團《冠軍麵包的不秘密食譜》,河床劇團《惡之華》,第三屆台北藝穗節EX-亞洲劇團《隔離嘅大母雞》、蕭紫菡與她的流浪樂手們《生之慾》,劇織造《漫遊者旗艦版》,愛樂《十年》,愛樂《倚天屠龍記》。
音樂設計│Leslie Low& Vivian Wang
Leslie Low 劉懷立
風格難以捉摸並多產的作曲家以及音樂設計,曾是新加坡知名獨立樂團Humpback Oak的成員,略帶哀傷的曲風吸引了不少失落的靈魂。Leslie Low首次作品發表於充滿實驗性的器樂演奏專輯《Volcanoes》(發行於2005年),2007年Leslie Low終於在萬眾囑目下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Worm》,深受樂評讚賞並受到國際樂壇矚目。之後並陸續發行專輯《A Walking Purgatory》(2008)、《Black Book》(2008)以及《The Ground》(2009)。近期作品大都不願以傳統唱片市場通路發行,而藉由網際網路或線上下載推廣。
Vivian Wang 王嘉佳
曾參與多部新加坡熱門電視節目,包括《Artitude》、《Home Concept s》、《World of Travel》。受過專業古典鋼琴訓練的Vivian Wang在加入了與Leslie Low合組的樂團The Observatory後努力忘記以往的學院派訓練風格,在團中不論是主唱、合唱、鍵盤、打擊等,都是Vivian擅長的項目。Vivian並以音樂監製以及製作人的身分活躍於電影圈,作品包括Royston Tan導演的劇情片《15》和《4:30》、以及Bertrand Lee所導的短片《Birthday》。除了音樂創作外,Vivian同時也是作家、職業配音員和環境保護者。
ARCN TEMPL
前身為2001年由Leslie Low與Vivian Wang一同成立的樂團The Observatory,隨後加入Dharma, Evan 和Victor三位成員。傳統與當代文化,成為The Observatory持續創作的養分,並打破傳統音樂結構、處處可見他們大膽的編曲痕跡、隨意融合各樣式的音樂風格、調配出情感強烈卻又能啟發思想的音樂妙方。首張專輯《Time of Rebirth》發行於2004年三月,頗受各界矚目並受邀於多場大型音樂節演出,隨後發現了三張專輯:《Blank Walls》(2005)、《A Far Cry From Here》(2007)、以及《Dark Folke》。
純音樂創作之外,Leslie和Vivian也與多位電影工作者以及劇作家合作。2006年六月兩人首次與Drama Box的藝術總監Kok Heng Leun合作,於新加坡藝術節擔任製作《A Stranger At Home》的劇場音樂設計,票房全數售罄,也奠定了兩人與Kok Heng Leun的長期合作關係。與Drama Box的下一部合作作品《Drift》除了再次於 2008新加坡藝術節震撼新加坡劇場界外,更巡演至上海。
The Observatory的劇場經驗也讓Vivian Wang跨足電影圈,與電影導演合作了Ho Tzu Nyen頗具實驗性質的電影作品《Invisible Room》,同樣也成為2009年新加坡藝術節的強檔製作。Leslie Low也不讓搭檔Vivian專美於前,持續與Kok Heng Leun合作了下一個聲音演出:結合了聲音粹取、田野採集、街坊閒聊等等元素,完成一融合意識/潛意識的非線性敘事作品,藉此描繪了從過去到現在的新加坡集體意識,九場演出幾乎全數售罄。顛覆了傳統搖滾樂演唱會形式,樂手在黑暗的五角形空間做現場演奏,在牆上的投影作品搭配迷惑的迷惑的音樂,彷彿引領現場約莫五十名觀眾進行了人類深度心理狀態的探索之旅。
2010年Leslie和Vivian將團名改作ARCN TEMPL,積極擴展海外知名度。兩人與設計/藝術團體合作舉辦展覽《New World》,於台灣、韓國、西班牙巴塞隆納巡迴展出;並參與由已故新加坡劇作家Kuo Pao Kun編劇的劇場製作《The Spirits Play》,於印度新德里演出。
中文音樂作曲│鄭捷任
自由音樂人,曾擔任紀曉君、陳建年、panai郭明龍、夾子大樂隊與巴奈的音樂製作人。慣以吉他、Keyboard與打擊樂器表現音樂。除了專輯音樂的製作,音樂配樂設計也擴展於電影及紀錄片配樂工作。近期來將音樂觸角深入劇場音樂的設計製作,作品有《暗潮》《子夜天使》(差事劇團)、《第五十七封印》(Pisui)、《古國之神─祭特洛伊》《仲夏夜夢》(金枝演社)、2010年並受邀與NSO國家交響樂團、指揮簡文彬、南王部落、劇場導演黎煥雄、電影導演吳米森合作《很久沒有敬你了我》將於國際劇場藝術節在國家戲劇院演出。
服裝設計│李育昇
1983年生於台北,洋裁世家耳濡目染,2003年開始參與劇場相關視覺設計。近期服裝設計作品包括體相舞蹈劇場《城市‧數據》、2004台北詩歌節閉幕式、魚果詩集《C貨》、《李清照私人劇團創團首演—白素貞》《淫奔》《同志人倫音樂劇─阿姨》、台南人劇團《白水》《美女與野獸》、唐美雲歌仔戲團《新編歷史歌仔戲─黃虎印》、絲竹空爵士樂團第二號專輯《紙鳶》、1/2Q劇團作品第六號《掘夢人》、萬華劇團《Twenty Minutes》、52屆葛萊美獎「最佳世界傳統專輯」十鼓擊樂團《台灣風情》。並曾以作品台東劇團《曹七巧》入圍2005台新藝術獎年度前十大表演藝術;服裝作品獲邀參展11th Prague Quadrennial 2007「第十一屆布拉格劇場藝術四年展」;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三--馬克白》入圍2007台新藝術獎年度前十大表演藝術、客家電視台委外戲劇製作李清照私人劇團《劉三妹》獲97年電視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李清照私人劇團《台海京三地重製版—曹七巧》、《凍水牡丹─廖瓊枝與國家國樂團》入圍2008台新藝術獎年度前十大表演藝術。
宣傳│白斐嵐
師大附中音樂班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取得學士學位,之後並受國科會菁英專案留學獎學金補助,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IUC)取得音樂劇碩士學位。曾任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媒體行銷、《藝術之島 – 台灣當代藝術名人錄 Art Island – An Archive of Taiwan Contemporary Artists》英文編輯。曾參與劇場製作包括台灣大學戲劇系獨立製作《吉屋出租RENT》(編曲/樂團指揮/樂手)、台灣大學外文系2005年畢業公演《大家安靜!Noises Off》(導演)、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藝術學院十周年聯合製作《Mass》(製作助理)、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Armory劇場獨立製作《Waiting as Feydeau》(音樂製作)、《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鋼琴手)、《木蘭少女》(排練伴奏)、《夏日移動劇場:南瓜載我來的》(樂手/編曲)、府城藝術節《Beauty and Beast Tryout》(鋼琴手)等。並曾翻譯電影腳本《絕命派對》、《(泰雅)千年》(預計2010年上映,為2009年金馬獎最佳劇本獎得主《不能沒有你》陳文彬執導並編劇之製作)、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特刊等。藝評作品《從侷限到無限,從瞬間到永恆》並獲得2009年國藝會藝評獎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