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移墾區南隆農場的宗教信仰調查研究
張二文
美濃南隆地區於日本時代初期,由日本三五公司社長愛久澤直哉以南隆農場名義,申請墾拓美濃南郊荒野地。除了招募美濃、龍肚舊部落的佃民外,還透過農場主事白石喜代治從新竹州桃竹苗地區招募大批墾民。也有部分墾民來自六堆其他地區,如高樹、內埔、竹田等地的客家人。甚至有部分鄰近地區如岡山、旗山、田寮、里港一帶的閩南人,共同開發此廣達四干甲的荒野地。配合竹子門發電廠營運之後,為疏通發電餘水而開鑿的獅仔頭圳作為灌溉用水,使之成為良田。北部來的「台北客」,閩南籍的「福佬人」經過兩三代人的融合,通通都成為講美濃腔的「四縣客」了。
南隆農場在1896(明治29)年日本熊本縣人津田靜一為了細川侯爵家之事業,依屯田兵方式許可了土地之開墾,開拓著手後很不如意,因每年兩期有知名的荖濃溪出洪水,耕地有所流失的狀態,而明治41年竹子門發電所創設,同時官設埤圳之設置後對原野開拓更有利了,明治42年愛久澤直哉以三五公司南隆農場社長的名義,再申請開墾許可其區域內所有的官有地及買收中壇、金瓜寮一部分民有地,做為農場的區域來經營。
如此的土地分配經營型態,使得在美濃南方平原進行大規模的改造,這些變革包括在日人以科技工程開鑿山洞,引進荖濃溪長年豐沛的河水,利用高度落差設置四組渦輪機發電的竹子門發電廠,排放的餘水則完善地興建總長十三里三十一町的獅子頭圳疏導,灌溉四千一百二十餘甲的農地,使得南方一帶荒涼化為良田。在發電廠和水圳如此重大的工程之下,總督府數次延長施設龜山堤防,以保護開墾地避免流失;同時大量招募引進移民開墾,在國家給以相當的保護權益條件下,慫恿有力企業者從事開墾,愛久澤直哉便利用日本工程師與大批佃農奠下南隆農場的基礎。
南隆部落早在荖濃溪河堤完成以前,本來是一片頑石裸露的荒埔原野地。縱使清領時期美濃舊部落人口已相當高,但礙於河水的氾濫、裸露的「石崗田」,仍少人煙,日治時期官方積極從事水利事業,而水利的建設和治水工程的完成,加上日本三五公司南隆農場申請獲准以後,來自美濃老莊與北部客家佃農移民胼手胝足墾荒拓地,在如此有利的國家政策搭配之下,南隆地區逐漸將石崗地化作良田,開始了另一農業拓展事業。
南隆輔天五穀宮主祀神農大帝,又尊稱為「神農大帝藥師琉璃光佛」,分香自苗栗公館郷「五鶴山五穀宮」,開基神尊由茶樹刻成。大正14年(1925)完工後,自昭和元年(1926)起連續3年舉辦「建醮」法會,「醮祭」是農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儀式,特別是在墾荒拓殖十分艱困、天災瘟疫盛行的年代,「醮祭」期間舉行七日道場,境內居民均需茹素,儀式從迎接聖神仙佛駕臨醮場鑒壇,然後透過宣經福懺、普渡、秉燭禮斗、放水燈、遶境、演戲、打饒繞鈸花、燒大土、燒神衣、施陰濟陽等一連串活動,除祈求神佛護國息災、庇佑地方安寧、五穀豐收外,最大的意義在於人心的安頓和撫慰。
五穀宮正殿懸有「三教同宗」匾額,除神農大帝外還奉祀鸞堂「三恩主」,日治時期透過扶鸞施藥,為民生聊苦的拓墾區產生了無形的力量。戰後,隨鸞生老去,1970年代以降便不再舉行扶鸞儀式,但卻肩負著南隆地區甚至大美濃地區的建醮祈福活動,其在村民生活慣習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調查境內114座土地伯公,建置基礎資料及影像檔案,並分析其型制的變化以及祭典喊庄民之間的互動關係,釐清其從原鄉到南部後的土地伯公崇拜的變化和演變。
南隆地區的冬成福,把境內每一座土地伯公都奉請,而南隆部落的伯公均分布在平原區。從奉請的伯公觀察,顯示出南隆部落土地伯公界定聚落意義強,在各聚落的冬成福祭祀時,以奉請的伯公位置明確的區分聚落範圍,庄民也以參加自己庄頭的福會祭拜為主。福會登席都是採取「公食公開」方式,把祭祀、宴客費用由參加者平均分攤包禮。正因為「伯公福」的席金是公食公開,並無充裕資金,各伯公壇平常並無正式組織,而都由各該里長或里內熱心公益、有公信力人士充為管理人。伯公福是南隆地區庄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管儀式的多寡。經由宗教祀典的進行,無形中有著整合庄民的社會功能,這也正是民間宗教與庄民生活密切相連的特質。
南隆農場因北部移民進駐,相對地也將義民信仰帶入,在南隆農場附近的高雄市旗山區旗尾義民廟,也因有上千個北部客家移民,故其義民爺信仰仍依「分香」方式,與祖廟新竹縣新埔義民廟的密切聯繫與活動方式均息息相關。一般客家信眾咸認其對保鄉佑民、消災解厄、解除六畜瘟疫最為靈驗。
在美濃地區的客家聚落,在清明後有祭拜義塚的習俗,它呈現漢人敬天畏鬼的宗教思維。那種不忍無名屍骸曝屍荒野、悲天憫人旳情懷;恐懼孤魂野鬼無人祭拜,心懷怨恨危害鄉里的敬畏;在這種複雜情緒下,產生了特殊的集體祭拜。此種科儀法會在相沿成襲下成為傳統,成為有別於他地的「大拜拜」。同時隨著時代之變遷產生變化,由拜「陰」的鬼轉為拜「陽」的神,這其中的轉變值得深思與探討。
文化接觸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此過程是經反覆思索、整合與接納;或許是朝著優勢文化的方向涵化與整合;亦有可能往分歧化與多樣化,而形成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地方性文化。在重視本土文化的今日,願對鄉土文化多一份關心與瞭解,以更謙卑的胸懷對待。尤其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透過對今昔生活方式與社群組織演變的了解;對自身文化的溯源,深信是對歷史求真求實最佳的詮釋。
- 荖濃溪中游客家聚落的水神信仰調查研究(2019)
- 拓墾區的精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杉林月眉黃家與樂善堂為中心(2014)
- 楠梓仙溪畔客家聚落的鸞堂鸞生養成傳承調查(2009)
- 六堆客家地區鸞堂與鸞書之調查研究(2008)
- 高雄縣客家聚落的義塚祭拜調查研究(2007)
- 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與鸞書文學之研究(2006)
- 儒宗神教鸞堂之研究─以美濃廣善堂為例(2004)
- 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