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遇知音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琵琶遇知音|C-Camerata|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C-Camerata「琵琶遇知音」樂曲解說

  1. 吳宗憲《風》為琵琶與簫(2022)
    主要發想與動機皆來自古曲《月兒高》或稱《霓裳羽衣曲》,如詩云:「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2. 任真慧《寂山依稀》為琵琶與小提琴(2022)
    在寫作此曲時,我開始探索音色與聲音織體之間的模糊地帶,以光譜式地漸變來思考並設計聲音之間的關連與互動。譬如弦樂器的泛音與摩擦所產生出的噪音等「顯而易見的音色素材」,在詩意之外,我更希望能賦予它們更深層的、在音樂上的結構意義。我從「身處於僻靜的山裡的感知」來發想,將兩個樂器細微的聲響與色澤變化安排在曲中似乎靜止、卻又在不斷重現中緩緩流動的時空裡,以呼應標題裡暗示的雙關語意。
  3. 郭靖沐《|一》為琵琶與古箏(2022)
    創作方向:聲音與行為的關係。《1一》所關注的是橫向與縱向的演奏行為,聲響上則聚焦在指甲與絃之間,因不同摩擦行所為產生的效果。在創作之下,是對於音樂該以什麼模樣被建構,而我們又能夠接受多少的這樣一個,看似沒有答案卻已是答案的歷程裡思考與前進。
  4. 董昭民《秋林》為琵琶和人聲(2022)
    秋林, 取「秋」山和「林」慧寬的名為曲名, 又以民歌《秋蟬》和流行歌《楓林小橋》這兩首包含人名的樂曲為素材,進行當代音樂創作。《秋蟬》主要由琵琶來詮釋歌曲中旋律的音程發展,節奏特性和音色變化。《楓林小橋》則由人聲來加以強調歌詞與音程變化的關係,及樂句的變化層次。比如一字一音,一字兩音,多字多音的旋律發展等。而整體的架構,是一種破碎回憶的重組概念,回憶會越來越清晰,最後承受不了回憶的膨脹而崩毀於回憶中。
  5. 彭靖《科孚島之夢》為琵琶與大提琴二重奏(2022)
    作於2022年夏天,作者累積于希臘科孚島(Corfu)的隨想樂念,採取素材簡約的音樂設計風格。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曲譜首頁
演出照片
創作者簡介

作曲家:吳宗憲

自幼隨林道生老師學習聲樂與鋼琴。1980年考入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主修笛與二胡,師事呂武恭、白台生與李鎮東老師。大學畢業之後即投入教育與演奏工作,前後任教近二十餘所學校之國樂社團與音樂科系,並經常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個人作品發表與音樂會,並長期獲邀發表首演作品及海內外藝術節活動。

1991年與二胡演奏家黃正銘及琵琶演奏家林慧寬共創「采風樂坊」室內絲竹樂團,並自1995年起成為文建會(現為文化部)國家級扶植團隊;並為首度進入總統府介壽館與柏林愛樂室內樂廳的國樂團體。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采風樂坊音樂總監、台北中央c室內樂團演奏家、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常務理事、臺灣笛簫協會副理事長、華岡藝術學校董事。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任真慧

任真慧是旅美臺灣作曲家、詩人與鋼琴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音樂博士,其音樂作品以獨特的空間感、豐富的想像力、充滿靈性的詩意、與精雕細琢緻的色彩為特色。近年創作專注於探索時間、聲響、語言、與詩性的整合,並同時以鋼琴家身份活躍於台美新音樂舞台,專注於電子音樂與當代實驗性藝術音樂作品。目前為佛羅里達國際大學NODUS Ensemble新音樂團鋼琴演奏家,並與作曲家暨電腦音樂家Jacob David Sudol以Misty Shore Duo之名合作 ,持續演出並推廣亞洲與美洲當代實驗音樂。

任真慧的音樂作品曾在ISCM世界現代音樂節、法國Acanthes音樂節、美國SEAMUS電腦音樂節、ICMC國際電腦音樂節、墨西哥Visiones Sonoras電子音樂節、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音樂節、EarShot San Diego工作坊、New Music Miami Season邁阿密新音樂季、洛杉磯People Inside Electronics系列、WOCMAT電腦音樂節、ACDA美國合唱年會、合唱無設限、台灣當代絲竹樂展、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等展演發表。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董昭民

喜歡結合各種媒材創作的音樂實驗者。傳承自歐洲新音樂劇場大師Mauricio Kagel的抽象邏輯,醉心於台灣傳統野台戲的情海波瀾。他藉由藝術表演突破自己,藉由跨界合作成長學習;連結傳統與現代元素,企圖跨越時空輪迴,回歸到藝術的最本源。近年來創作的舞臺音樂作品有2008年與德國漢堡 Resonanz 絃樂團合作的兒童音樂劇場作品《靈山》、 2009年與二胡演奏家合作的兒童音樂劇的《跳舞吧,孫悟空》、2011年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合作的《十牛圖》和《孔丘》等。2008年與賴雯淑教授和侯君昊教授成立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藝術團隊,與國際藝術團隊進行科技藝術的展演交流。目前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郭靖沐

台灣宜蘭人。箏樂家。創作。

自青少年起便摘下多項箏比賽桂冠的他,近年致力於當代音樂演奏,摸索自身、箏樂與這個時代的關係,並且形塑出屬於自己的語彙。於2017至2019年間,策劃三場以新音樂為主題的箏樂音樂會;以個人名義委託了十餘首自獨奏到室內樂等等不同編制的新作品。

除了亮眼的獨奏事業以外,他是傳統音樂樂集三個人(3peoplemusic)的創辦人之一並身兼團長、中央C室內樂團團員,並在其母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擔任兼任教師。

在精進新音樂以及傳統音樂的以外詮釋,郭特別擅長於自由即興,並且以作曲家的身分發表了多首創作。其中,他的作品《Fern》代表台灣於2019年獲選於UNESCO的IRC國際作曲家廣播會議中播映。

顯示完整資訊

作曲家:彭靖

德國德特摩音樂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Detmold)畢業,自德返國後擔任臺灣絃樂團駐團作曲家至今,善於跳脫學院思考,統合新舊不同技法創作,探索融合東方文化特色,旅居德國約十年,現定居台南官田十二年,創作生涯三十餘載。

追求和協的人生,樂於助人,喜好大自然,人煙罕至處,曾於德國、瑞士邊境森林及中國喜馬拉雅山區四千公尺以上高海拔閉關默想。

現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系主任。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C-Camerata

立案日期

2012/06/27

負責人

林慧寬

團體簡介

台北中央C室內樂團(C-Camerata),是由作曲家董昭民、鋼琴家江瀅,以及琵琶演奏家林慧寬於2014共同發起成立, 致力推廣東方傳統樂器與西方樂器的合奏曲目與提升東方傳統樂器詮釋現代音樂的水準為主要目標。 目前樂團的編制為中國笛演奏家吳宗憲,古箏演奏家郭岷勤,琵琶演奏家林慧寬,笙演奏家黃朧逸,鋼琴家簡美玲,小提琴家張家倫,大提琴家張智惠,打擊演奏家陳玟玎/陳彥廷以及電子音樂演奏設計、作曲董昭民。團員皆為目前國內演奏者一時之選,熟諱傳統與現代語彙, 詮釋面相多元而豐富。

2014年台北中央C室內樂團推出「經典系列 I-傳新」,2016年臺北市傳統藝術季中推出「經典系列 II -同窗知音」兩套曲目,希望推廣中西樂器混編的曲目,並積極邀約實力派作曲家為樂團編制創作樂曲。2018年樂團推出「經典系列 III -洞悉東西」,以大提琴來洞悉西方當代音樂的萬千音象,也發現它在東西混編器樂形式中獨有的音韻和特質!2019年受邀與德國德國的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媒體藝術中心合作(ZKM),首演德中台三地的點子音樂及器樂作品。2019年11月受邀到中國四川為年青作曲家蔡一超發表全場作品發表演出。2020將受邀到德國Passau、奧地利維也納及薩爾斯堡參加國際音樂節(線上)。2021受韓國現代音樂協會邀請,參加「Pan」現代音樂節線上音樂會。2022年「經典系列 V-迴絃」成功首演4首國內外委託創作。2022年10月受邀赴韓國參加由韓國現代音樂協會主辦的「第50屆pan現代音樂節」。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