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

三十舞蹈劇場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 2017|三十舞蹈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今年(2017)執行第13年的「三十沙龍」,是舞蹈領域中最持久、樸實、穩定的創作平台,「謝謝你們為舞蹈界做了最應該做卻最少人做的事,我很感動。」雲門舞集副藝術總監,國家文藝獎得主李靜君說。「三十沙龍」以「創作練習場」自居,除了提供國內的編舞者外,更有美國、韓國等不同國籍的編舞者加入,而新生代受注目的編舞者也有不少曾以「三十沙龍」為基地,發表其處女作或階段性的創作實驗,如余彥芳、陳彥成、蘇品文等;值得一提的駐點計畫更培養創作者挑戰自我,並成為他們創作上的小里程,如許程崴、王怡湘、林依潔、林小得等人。除此之外,「三十沙龍」也容納跨界、科技等實驗之創作可能,在秉持「創作探索必須實驗」的理念下,提供「可以失敗」的創作平台,十二年來累積作品數近100件,也成為編舞者相互觀摩學習的最佳園地。

「三十沙龍創作空間2017」計畫有「舞蹈小品」與「駐點」二項計畫:

一、舞蹈小品(三件)

1. 紀亞彤作品《Quantam/量子》/14分鐘 舞者:李泰祺、呂紹鵬、陳恩綺、郭聖杰、張家睿 / 影像設計:張楊 / 道具:王裕宏

在街舞的衝擊下,紀亞彤以現代舞蹈與街舞的身體實驗對話,期待提出不同思維的身體可能性,同時試圖從量子力學的理論中引申成為個人與群體的能量撞擊,在視覺上利用象徵有限的白色框架表達創作意涵,並呈現身體語彙遊走在街舞與現代舞技巧的企圖心。

2. 陳韜作品《稱之為家的地方That Place We Call Home》/15分鐘 舞者:陳韜、劉育寧、陳婉琳

擅長運用科技產品的陳韜,本次以google earth為輔助,探討家的意義:是地區、是文化認同之地域,還是家人聚集之所?他嘗試了口白、戲劇手法、舞蹈等形式,也藉由三位舞者不同的生活小故事,描繪出「家」的面貌,平易近人的氛圍中,帶著一絲遊戲、戲謔與抒情的情感。

3. 汪秀珊作品《在你不在的地方》/18分鐘 創作演出:黃于芬、陳楷云 / 影像設計: 邱智華 / 燈光設計: 簡芳瑜

優秀舞者汪秀珊,本次雖第一次嘗試編舞,曾與眾多出色的編舞家合作的她,啼聲初試便獲得不少的好評。意欲講述她與離世母親之間的關係/情感,透過影像的加強,連結現場舞蹈,感染力極強,而本作品也將於精進之後,於明年三月在華山正式演出。

4. 陳詣芩作品《月來月》/15分鐘
演出:洪茿君、王珩 / 服裝設計:林貝諭

略帶喜劇色彩的手法,陳詣芩作品以女性的「月經」為題,大膽地讓這個女性專屬的私密題材,有了可愛及同理的討論。在滿地的橘色BB彈上跳舞,就像有些女性必須經年累月的面對週期性的痛楚,在疼痛、厭惡、抗拒到習慣、接受的過程,陳詣芩的作品說出了女性不為人知的心情,另類的手法也為她贏得許多女性觀眾的好評。

二、駐點計畫內容(二件)

1. 林季萱作品《關於未來的記憶》/30分鐘
演出:林季萱、陳楷云、賴思穎、黃任鴻、陳韜、施亞廷

在企劃書中便提出並非以作出「好看」的舞蹈為前提,目前身為舞蹈空間舞團舞者的林季萱,對於當前編舞者常使用即興的概念與舞者工作的過程,有些許的懷疑。她在本作品中以即興開始,要求舞者在過程中記憶後,重新執行五次,嘗試在五次回朔的過程中,觀察、探討身體過往、當下與未來的種種覺察,不但挑戰表演者的能力,對觀眾在對表演所設定的想法上,亦有相當程度的衝擊考驗。

2. 蘇家賢作品《昨日物語》/45分鐘 舞者:何佳凌、江亞倫、林允馨、陳革臻、徐之宇、陳廣宣、劉柏宏

蘇家賢的作品總是充滿抒情的氛圍,本次作品藉著「回不去了」的感覺開始,細數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足跡。一開始使用光影的變化,製造出魔幻、絢麗的氣氛,爾後則利用沙發、球、氣球等各式小道具,象徵童年事件,遊戲中帶點感傷、留戀的氣息,也讓許多觀眾陷入年華追憶的想像世界。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