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沙龍創作空間2015
三十舞蹈劇場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三十沙龍」以「創作練習場」自居,自2005年開始舉辦,以不限資歷年齡的開放報名方式,受到許多迴響,2008-2011年更有分別來自美國、韓國等不同國籍的編舞者加入,成為編舞者相互觀摩學習的最佳園地。
2011年起,為了讓創作者有更完整的創作發表機制,規劃「駐點提升計畫」,透過申請遴選的方式,提供創作演出補助經費、排練空間以及行政製作資源,讓新生代創作者在資源穩定、機制完整的創作過程中,得以呈現思路明朗、創意揮灑之中篇長度作品(30分鐘以內)。
而「跨領域科技實驗計畫」執行三年以來,顯示媒合計畫需更多資源與創作時間之投入,故調整方向為鼓勵已有合作對象的團體前來徵選,此外,近期常受到「是否開放一般舞蹈創作」之詢問,故今年度再度開放「小品創作」之徵件,並與「跨領域科技實驗計畫」同週進行演出。本次演出成果說明如下:
- 跨領域科技實驗計畫與常態小品創作,取材廣泛,大異其趣。本計畫於2015/7/11-12日進行四場演出。今年跨領域科技實驗計畫由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的李承叡與舞蹈系的王珩合作的《我與我無所遁形的自尊》獲選,以即時投影為表現手法,探討人在觀看之下的行為差異,低限的編舞手法,引起頗多討論;羅明琪與吳采璘的《關於鳥那些事》 以詼諧通俗的手法配合動畫投影,表達金權爭奪的社會現象;蘇品文《我們在睡前親吻》以舞蹈劇場的手法,表現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兩性難題,喚起在場已婚觀眾極大的共鳴。
- 持續創作耕耘,視覺氛圍營造具巧思。本計畫於2015/7/18-19日進行三場演出。本次駐點計畫由本團排練助理林依潔與頗受矚目的新秀許程嵗獲選。林依潔作品《所在》以巨型框架為創意發想,玩弄日常生活道具與場景,實現創意於具體,「充滿雅俗共賞的高明與趣味!」華山藝文特區董事長王榮文觀後予以極高的評價。許程崴作品《禮祭》透過燈光場景塑造、現場電吉他融合配樂,並配以台語口白,同時利用香煙瀰漫之嗅覺催化,營造出絕佳氛圍與整體性。值得一提的是,細膩地將原住民舞步融入當代舞蹈所創作出的肢體語言,更加提升作品的意義與價值,有觀眾寫道:「我覺得這是符合台灣在地的表演,值得讓更多人看見。」
- 踏實儉樸的創作練習場,引發觀眾認同。「這樣的樸質的分享平台太重要了!我非常贊成以簡單的方式,讓作品誕生。現在的平台都有許多遠大的目標/目的,但以作品為核心,才是創作人時時更需思考的重點!」––資深劇場設計房國彥與前雲門舞者陳鴻秋。
- 三十沙龍以「作品的保溫箱」與「創作者的育成空間」定位自我,給創作最真實的支持。「硬體空間不難,但空間經營者難,能當coach提供全套經營顧問服務的更難。」王榮文先生言。創作是一場華麗的冒險與實驗,三十沙龍全心全意呵護創作者與其作品,也相信創作的態度對了,創作者才能走的更遠。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