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杜麗琴 Banner設計/Daya Design

為「獎勵具有卓越藝術成就,且持續創作或展演之傑出藝文工作者」,國藝會自1997年起,陸續公布了21屆的國家文藝獎得主名單,共推舉出111位在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電影、建築等領域中有卓越成就並且創作不輟的藝術家。其中舞蹈領域產生了劉鳳學(1997)、劉紹爐(1998)、平珩(1999)、羅曼菲(2000)、林懷民(2002)、李靜君(2004)、林麗珍(2005)、林璟如(2006)、許芳宜(2007)、何曉玫(2016)、姚淑芬(2018)、古名伸(2020)等11位得主,也曾創下連續七年(2008-2014)從缺的紀錄,映照出國家文藝獎堅持的原則與高度。

2019年甫公布得獎,古名伸在獲知的那一刻向媒體表示國家文藝獎是「社會給予的,所以感到有更大的社會責任」,而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除了個人卓越的藝術成就外,大半都有「舞而優則育」的經歷,透過研究、實驗、搭建平台與創辦舞團是,「孕育」出台灣舞蹈的沃土與一代又一代的舞蹈人。

在研究方面,1997年首屆獲獎者劉鳳學為國內第一位舞蹈博士,1976年創辦的新古典舞團。除已累積的129部作品外,舞蹈學術研究方向既寬且博,並致力於儒家舞蹈和唐代樂舞的整理、研究及重建工作,其所創辦的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近年來也持續整理包含《曹丕與甄宓》《蘇合香》《傾盃樂》《春之祭》……等劉鳳學創作及重建的舞譜。

在實驗性方面,2020年最新得主古名伸乃是將「接觸即興」引進亞洲的第一人,其身體觀與技巧應用,改變當代臺灣舞蹈創作語彙和風格,奠定了臺灣在亞洲地區「接觸即興」的重要地位。其所創辦的古舞團持續與團員共舞即興,長期維持一種合作的親密關係,打破單向的舞者服膺編舞者權威的科層結構。這樣特殊的舞團體質,使該團成員橫跨老、中、青三代,也印證了即興舞蹈跨越年齡的主張。

在搭建平台方面,2016年得主何曉玫以「何曉玫meimage舞團」推動《鈕扣計畫》,持續提供旅外優秀舞蹈人才回鄉展演之平台,促進國內外舞蹈生態交流;無獨有偶,2018年得主姚淑芬也透過所創辦的世紀當代舞團推出「驅動城市」交流平台,自2011年起,與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創作者透過交換舞者或設計團隊,共同策劃小型藝術節,並在合作網絡的不同城市上演。

在創辦舞團部分,除了上述的劉鳳學的新古典舞團、古名伸的古舞團、姚淑芬的世紀當代舞團、何曉玫的何曉玫meimage舞團之外,尚有平珩創辦了舞蹈空間舞團、林麗珍創辦了無垢舞蹈劇場;而林懷民所創辦的雲門舞集當屬最多國家文藝獎得主的家,包含劉紹爐、羅曼菲、李靜君、許芳宜等,其中雲門的創團團員劉紹爐後來也創辦了光環舞集。這些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所創辦的舞團,不但孕育出台灣最獨特的肢體與美學,也成就了台灣藝術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