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林慧真(兼任助理教授) Banner設計/王景銘

每至迎神賽會等宗教慶典時,北管熱鬧喧騰的聲響總能輕易攫住人們的耳朵,這位民間廟會的常客,姿態多樣:它可以是業餘的子弟團,由子弟登台演出子弟戲,或是清奏形式的擺場與出陣;也可以是由北管音樂伴奏、職業演員登台演出的亂彈戲,俗諺「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說明了昔日的盛況。而北部地區的布袋戲班亦常以北管音樂作為後場樂,呈現了北管音樂的多樣化風情。

如今,北管面臨技藝保存的困境,文化部於「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重要傳統工藝傳習計畫」中,將北管音樂、北管戲曲與亂彈戲列入傳習計畫項目中,足見其凋零情況。值此迫切之際,各劇團與子弟班以傳習及演出為主。

彰化「梨春園」曾為彰化縣城四大曲館之一,現今碩果僅存,於2009年為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音樂保存團體」。李政青於2017獲國藝會補助之「梨春園口述歷史調查計劃」,則為現今梨春園的運作與發展提供研究資料。

藝師的傳習方面,延樂軒北管劇團分別於2012年執行「北管傳承研習計畫」與2014年「北管戲曲薪傳計畫」,由國寶邱火榮樂師與亂彈戲資深藝師劉玉鶯指導後場音樂與前場身段;而後在邱火榮的帶領下,演奏北管福祿戲碼並製作為《困唐》、《鄭恩出府》CD出版。其他傳習計畫,如對亂彈戲藝師彭繡靜的技藝傳習等,皆為北管的保存與推廣提供助益。

漢陽北管劇團為現今臺灣少數保留的職業亂彈戲班,以傳承與演出北管戲目為主,曾於宜蘭分別演出北管亂彈大戲《四郎探母》《新編鐵板記》,一方面進行戲目的保存,也同時再創造。而紫園戲劇坊進行創團首作,於邱火榮指導下演出北管新路《渭水河》、《打桃園》。臺北木偶劇團則演出《雙龍護斗》,劇目改編自北管《長坂坡》,擴展了北管音樂、北管戲於其他劇種的應用。

傳統上,北管子弟為曲館出錢出力因而被稱為「憨子弟」;現今,北管沒落的時代,仍有一群「憨子弟」為了傳統的根基與命脈而努力。他們的憨膽、憨勁,為落下的夕陽留住一抹餘暉。